八月初美國再宣布向進口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後不到半個月,又傳來美國會將部分徵稅措施延至年底,顯見雙方仍在討價還價。面對外部極限施壓,中國除了要做好穩增長、防風險工作外,還得堅持改革開放,完善市場化制度,消除阻礙經濟發展的障礙。畢竟「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正視並改進自身的缺陷,增強經濟實力,才有望實現長治久安。
中美貿易戰去年六月開始打響以來,至今仍然未能達成一紙協議。中國一直要求美國取消所有關稅,可美國不但未聽入耳,更擴大徵收範圍至幾乎全部進口中國商品,其說了算、反覆無常、出爾反爾的作風,霸氣凌人。
環顧全球,難有一個經濟體的人口和增長動力規模,可以與當今中國市場相提並論。問題是,過去多年來中國經濟粗獷型發展,製造了大量問題,制度的缺陷亦令貪腐問題嚴重;國有企業改革緩慢,壟斷情況長年未改,抑壓民營企業發展;房地產泡沫大得不能倒,形同綁架了銀行體系,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凸顯。
中國一方面既要沉着應對美國的百般刁難,另一方面是要加倍氣力穩經濟、防風險。在當前經濟增長放緩之下,再印銀紙放水等同抱薪救火,無濟於事,惟單靠內部需求亦難以化解房地產泡沫和債務問題。無疑,貿易戰持續惡化勢引發全球資金大洗牌,若能藉着經濟改革成果取得國際的信任,成功吸引更多外資來華投資,始有望扭轉乾坤。
要實現這個目標,中國就得在金融領域上加強規管,完善法則,嚴正執法,皆因在外資眼中,回報是其次,資金進出的安全和投資權利的保障才是首要考慮。此外,國企改革緩慢是經濟提升質量的絆腳石,必須加快改革步伐,發揮民企活力,始能全面提升社會和經濟資源效益,激活資本市場,讓金融業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解決經濟隱患,鋪平市場化的道路,才有望爭取話語權。
回看歷史,當年東歐經濟之佳,蘇聯之強,最終卻給美國弄得解體收場;日本既是美國在亞洲的重要盟友,卻因經濟太盛,最終在美國威逼下簽訂《廣場協議》,至今經濟迷失近三十年。前車可鑑,中美貿易戰也必然是一場硬仗。不過,站在全球投資戰略的角度看,今時今日的美國經濟結構問題惡化,這次大晒冷打貿易戰不無風險。在環球資金乾坤大挪移之下,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只要中國朝着改革目標幹出成績,投資前景也非一面倒的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