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目前可說是面對着內憂外患,內部的社會紛爭打擊着旅遊和零售行業,外部的貿易糾紛為進出口和融資市場帶來不明朗。這兩大困擾似乎都不會在短時間解決和帶來經濟上的迅速復甦。香港企業當然不能「等運到」,在重整市場策略時,受美國壓迫逐步擴大開放和降低稅費的內地,以及接收部分中國外移產業的東南亞,仍然有商機。
中美貿易戰下,其中一個熱門關注是外資撤出中國,但近期也有亞洲資金取消到美國生產的計劃,也有美國公司計劃將部分生產線遷往中國。這是甚麽情況呢?
貿易戰對中國當然有很大的影響,近期一些出口美國產業鏈上的企業表示,生意確實受影響,尤其是一些支援產業,如印刷包裝。
事實上,製造業撤離內地已經持續近10年,從廣東實行騰籠換鳥開始,勞動力供應緊張和生產成本上升,不少廠商,尤其港商,已經逐步從內地遷往東南亞國家甚至更遠地區。貿易戰只是加深了仍然有獲利空間,並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的廠家憂慮。畢竟,搬廠特別是大型工廠,牽涉的資金和人力還是龐大的。
不過,據國家統計局數字,去年美國市場佔中國總出口的19.3%,即還有八成是出口至其他國家,而且這部分大多是出現貿易逆差。這反映了撇開美國市場,在內地生產再出口往其他市場仍然有發展空間,只是要開拓新市場和改變生產模式需要時間和努力。
更值得關注的是,自中美貿易糾紛開始,中國陸續擴大開放和降低稅費,包括將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由48條降低至40條,今年四月一日將製造業流轉稅由16%降至13%,適度降低交通運輸等行業稅率。因此,剛公布的第二季度國家財政收入僅微升0.8%,遠遠低於首季6.2%增幅。當然,數字反映貿易戰對內地影響進一步浮現,但亦證明國家今次是真正的減低了稅費。
內地因應貿易戰,經濟正朝向更開放和更合理方向發展,加上內地本身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對商界來說,內地仍然是一個相當吸引和值得考慮的投資市場。
不過,消費潛力有多大呢?儘管有外資分析指內需已成為內地經濟發展主要動力,和中國購買力佔有奢侈品市場六成,但大家必須承認,內地消費者的需求已經理性化。尤其是經過這次與美國的貿易角力,中國的經濟結構將會出現重大調整,一個是減少初加工產品的出口,而科技化產業將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初級勞動力供應繼續減少,而技術人才愈趨不足。
因此,東南亞國家,尤其是在一帶一路上的穆斯林國家的發展前景將會更廣闊。穆斯林國家一般多是依賴天然資源,製造業不甚發達,消費品市場門類較少,勞動力相對充裕而成本較低。但隨着製造業由中國外移到這些國家,既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又會提高人民收入,可以為新進入的投資者帶來一箭雙雕的機遇。
香港企業多年前將生產線北移,將產品出口與內銷,賺得不可多得的商機和30多年的持續發展。但是經濟格局出現了變化,企業自然也需要以變去應對,與其受制於特朗普的言論,還不如另行開闢一片新天地。
香港珠石玉器金銀首飾業商會理事長
作者:黃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