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國納斯達克」之稱的上海科創板,經過逾八個月籌備時間,首批股份周一(廿二日)正式上市。綜合市場分析認為,科創板對內地新經濟企業融資渠道、深化資本市場改革,以至宏觀經濟轉型,均具有重要意義。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設立科創板以註冊制為試點,是今年內地資本市場的重要改革,整個交易制度創新及走向市場化。不過,科創板新股順利上市並非終點,重點在於高新技術與戰略新興產業得到市場資本後,帶領內地新經濟加速發展。
科創板的目標瞄準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蘋果公司(Apple Inc.)、微軟、亞馬遜等科技巨擘分別在八○年、八六年及九七年在納斯達克上市,成就美國資本市場發展出全球最大證券交易所。楊德龍直言,市場對「中國納斯達克」寄予厚望,無論科創板制度建設或上市公司資源,均希望政府給予相應支持。
富瑞發表報告認為,科創板標誌內地企業融資的新方向,由資產負債表外的非傳統融資,即「影子銀行」進一步轉向主流體系。該行引述諮詢公司麥肯錫的報告指出,內地風險投資總額在一一至一三年期間僅120億美元,到一四至一六年激增至770億美元,其中對外投資額達380億美元,反映內地投資需求大幅上漲。科創板開通,既鼓勵內地資金透過監管平台投資國產創新企業,亦迎合民營企業對信貸的融資需要。
長期來看,內地允許估值逾十億美元、俗稱「獨角獸」企業,通過科創板長效機制集資,為新經濟股打開方便之門,並有助內地經濟加速向數碼化轉型。以宏觀經濟角度而言,內地經濟轉型數碼化已是大勢所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曾指經濟數碼化每增長1%,與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0.3個百分點相關,同時將推動就業市場。
現時不少企業有意在科創板上市,基於申請數量多過預期,摩根士丹利已修訂科創板最新預測。基本情景下,該行估計下半年每月有27隻新股上市,總融資規模調高至1,130億元(人民幣‧下同),但因佔A股市場游資比例僅0.56%,故對大市流動性影響有限。最牛及最熊情景下,預期分別集資1,780億元及670億元。
瑞信指,首批科創板新股共25隻,融資金額370億元,若悉數計入七月,應為A股市場一七年來第二大單月集資規模,但料對滬深兩市主板影響有限。以○九年登場的深圳創業板為例,滬綜指在○九年底至一○年初只是在2,990至3,110點波動,沒明顯拋售。
惟該行料科創板新股上市後股價走勢分化,當中有兩大原因。首先,首批科創板平均發行市盈率逾23倍,意味沽貨獲利空間不大,A股新股逢買必賺的神話或破滅。其次,科創板與傳統A股新股入場門檻有明顯差別。據規定,只有開通科創板交易權限的個人投資者可參與交易,包括資金帳戶內的資產不低於50萬元,以及具兩年證券交易經驗等。
換言之,科創板參與者大多為相對理性、傾向長遠投資的機構投資者,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有助穩定內地坐擁強大資本的優勢,甚至重塑科技創新產業成為內地經濟增長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