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美國咄咄逼人,中國經濟備受打擊,最新公布的製造業數據轉弱,顯示經濟陷入萎縮邊緣,倘趨勢持續下去,人民幣難免步向貶值。內地官員近期不斷出口術托價,與其費神與市場博弈,倒不如及早強化各項風險管理,尤其是防範發生系統性風險這條底線。
中國昨日公布的五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跌穿盛衰分界線,即陷入了收縮區域。自五月十日起,美國已對合共2,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其影響開始浮現。事實上,內地製造業面對全球經濟低迷,加上產業轉型所帶來的挑戰,要取得單位數字利潤率亦不容易,故見近年不論民營或外資,在內地的廠房能關則關,能搬就搬。如今更遇上貿易戰及科技戰,產業升級改造頓遇困境,加上外資加快遷離以規避關稅,新一波走資潮,勢重擊中國經濟。
到底六月底中美能否達成貿易協議,自出現華為事件,相信市場打定輸數。若真的反枱收場,美國極可能向餘下逾三千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可見中國製造業最壞的情況尚未出現。自第二季起,中國已宣布推行一系列減稅降費措施,以協助企業渡過難關,但問題是,企業接不到訂單,連交稅的資格都沒有,那減稅能有多大意義?
包括人行等官員近期頻開腔為股市和人民幣護航,但只怕吃力不討好,難以改變市場預期,皆因匯價到底取決於經濟表現。如今人民幣既受內部經濟低迷困擾,亦受到強美元影響,七算這個心理關口,只怕久守必失,「保七」一旦失敗,經濟增長「保六」的硬任務自然亦不好應付。
為了力挽狂瀾,政府只好繼續通過幣策、財策來刺激經濟,但此舉的最終後果,極可能會誘發系統性風險,而人民幣持續貶值,亦隨時會帶來債災。
天要下雨,貿易戰既非中國所願,可事到如今,既來之,則安之。當局除了要着力強化逆周期調節,還須善用幣策及財策來刺激經濟以換取時間,加快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為企業提供有利的營商環境和足夠的創造價值空間,才能有效支持經濟持續發展和匯率穩定。
畢竟中國經濟崛起,美國為保霸權而連番出招,兩強交鋒是遲早的問題。所謂「風物長宜放眼量」,中美大打經濟戰,鹿死誰手尚未可知。身處歷史洪流的投資者須認清形勢,做好應對中國經濟進入大時代的準備,謹記只有平安度過這個歷史挑戰,才有機會見到雨後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