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靠MSCI引資說易行難

五月內地A股因中美彼此毫不退讓的貿易戰而急速下跌,但年內仍獲得了超過15%的漲幅,加上數千萬長期沉默但最近重新開始交易的散戶帳戶,很多交易者認定本次牛市尚未完結。

內地財經輿論更普遍熱評MSCI對A股的權重增加,將引導全球共同基金的部分資金將被迫按照權重指引來增持A股,總規模可能高達數千億元人民幣。不過,筆者得給各位潑一盆冷水。老外資金,哪會那麽容易就對標到位。其中兩個關鍵性、體制性因素,目前說服力仍顯然不足。

缺乏衍生工具防險

第一個因素,衍生市場相對羸弱。期貨市場在二○一五年股災後一直受到強力壓制,去年曾有兩度小幅鬆綁,但從保證金、過度交易監管、手續費三方面,整體限制仍嚴於二○一五年。期權市場的槓桿活力更高,不過成立數年來也竟然僅有一個交易品種(上證ETF50),稍微複雜的一點的基金,無所發力。

衍生品市場嚴重落後於現貨市場,使得境外資金無法在投資A股的同時採取低成本的對沖保護,很多與中國接觸不多的海外基金管理人很擔心,在意外動盪期會徹底失去對淨值的控制。

作為一個長期從事期權、期貨交易的投資人,筆者非常理解這種習慣於成熟交易市場的資金的顧慮,因此曾多次發文建言,要求盡快徹底鬆綁股指期貨,讓敢於承受風險的大資金穩步進入A股,成為A股牛市的基石投資人。但筆者從其他渠道獲知,即使期貨市場繼續放鬆,也非常可能遵循「先境內後境外」,且沒有一個清晰的路線圖。

權益保障嚴重不足

第二個因素,公司治理水平落後。內地交易所使用的IT系統比紐交所還要先進,大數據監控系統也讓美國證監會稽查部門所羨慕。但這些都不是決定市場風險度的核心因素,關鍵是3,600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和公司治理水平。

已披露一八年報的3,605家A股上市公司中,存在計提商譽減值情形的竟然高達871家;共計提商譽減值1,658億元,同比增長竟然超過3.5倍。在經濟發展平穩的背景下,大批上市公司跟風一般、遊戲一般的把數十億利潤全部消化在商譽中,造成廣大投資人重大損失,迄今投訴無門!市場最終得到什麽?只是收穫了一個《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坦率的講,這種黑箱操作,為內地市場的可靠性、透明性留下了重大隱患,任何成熟的海外資金在踏足或增倉內地股票之前,必然會深思再三。

今年,帳目造假事件層出不窮。即使最終造假者受到懲辦,普通股東的利益將如何受到保護?筆者迄今還沒有聽說過一起散戶集體訴訟維權案件的成功例子,若連內地投資人利益都保護不了,有甚麽理由能夠讓海外資金有信心長期投資A股呢?

以上這兩個因素,要比所謂市場熱議的「A股結算周期T+1更短」、「滬深港通交易假日不同」及「缺乏有效綜合帳戶機制」要重要得多。基礎性問題解決不好,這個權重就落實不了,外國資金更多進入A股就實現不了。

吳小平

曾任中金公司財富管理部執行總經理,現投身互聯網金融創業。

作者:吳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