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難加息 潛藏危機更明顯

自從○八年發生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後,不少知名官員或投資大師,都曾以「有生之年」來形容往後的極端市況。最近就有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大膽直言,或許「有生之年」也不會見到聯儲局加息。這不禁令人回想起「日式危機」,更可怕的是禍延全球。

其實,庫德洛的預言絕非即興的泛泛之談。在一四年,聯儲局前主席伯南克亦曾稱,相信「有生之年」聯邦基金利率可能無法回升至4厘的長期平均水平,同時預期加息速度會遠遠慢於所有人的想像。目前回看預測正確。惟正因如此,投資者更要警惕,若果連唯一能漸進加息的主要央行都投降,其他央行減息機會更大,漸漸地恐怕只會踏上日本「迷失經濟」的舊路,即低失業率、低通脹、低經濟增長「三低」並存,而且只有幾個解釋:一是大企業壟斷加劇,壓低了打工仔議價能力;二是生產率遠遜預期;三是企業礙於政府和輿論壓力,不敢狠手裁員。

過往不少華爾街資深人士也曾以「有生之年」為喻,例如「商品大王」羅傑斯及「鱷王」達利奧提過,下次金融危機將是「有生之年」最痛苦,並預計未來數年內發生,原因之一就是央行難以加息,伴隨着全球債務已屆不可持續,一旦爆煲,救市招數欠奉。

事實上,○八年金融海嘯至今,全球經濟得以喘息,全賴債務推動,極低息使人人願意借錢,炒起了資產價格。據近期統計指出,全球債務已升至近244萬億美元,為經濟總量的3.18倍以上,可惜經濟增長顯著放緩,即推動經濟增長所耗的債務成本正不斷攀升,顯然是無以為繼。以香港為例,金管局去年報告顯示,香港家庭負債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再創新高,由一七年底的70.3%,升至去年六月底的71.2%,預示着一旦市場逆轉,很難抵受衝擊。

隨着債務攀升令資金四處流竄,股市升跌也變得撲朔迷離,例如去年二月及年底突然冧市,今年則愈升愈有,箇中原因至今未能圓滿解釋,連上世紀為市場引入技術分析的華爾街殿堂級大師近日也承認,過去十年最大的變化是圖表不再具備測市作用,或與電腦程式交易自動化和「被動投資」盛行有關。

作為投資者,必須時刻警醒「溫水煮蛙」,正因全球央行不容許經濟及金融市場再發生○八年般悲劇,只能想盡辦法將危機延後,惟近期漸見技窮。若「有生之年」聯儲局真的不能加息,是好是壞?或許日本已給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