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難接棒做「世界工廠」

中美貿易紛爭持續,很多跨國企業開始調整供應鏈策略,但有分析指,即使企業把生產遷離中國,東南亞亦不會成為「世界工廠」,甚至不會再有下一個「世界工廠」。

六成跨國美企積極求變

據顧問公司貝恩的調查顯示,200家受訪美國跨國企業高層中,六成表示隨時可採取行動,包括尋求新供應、加速創新和在不同地區生產,原因是收支平衡遇上挑戰,並預期客戶將承擔部分成本。相比去年十二月的調查,當時五成受訪企業高層仍抱觀望態度,未有重大動作。

技術提升 毋須集中生產

貝恩副總裁馬蒂奧斯表示,中國以往仗着成本上優勢而成為「世界工廠」,但隨着成本上升,有關優勢正急速失去。事實上,近期愈來愈多工廠由中國搬往東南亞。但馬蒂奧斯估計,部分生產線仍會留在中國,主要針對當地消費市場,至於出口部分的生產線則會遷往東南亞。

不過,他認為東南亞不會擔當廿年前中國所扮演的「世界工廠」角色。他指出,生產自動化及技術提升,令環球製造業毋須集中生產,出現「碎片化生產」情況,即貨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不同工序在不同國家進行。他並預期,企業會在靠近歐美消費者的地方,建立生產設施。

無論生產策略如何,他認為在長期貿易爭端下,總有人要付出代價,供應鏈成本增加,消費者或廠商要承擔部分成本,企業要維持市佔率,惟有犧牲部分邊際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