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出工廈活化政策2.0,料刺激該類物業市場交投。據高力國際資料,全港現時至少有約423幢單一業權的工廈,以東九龍區佔95幢最多,並指已有項目獲准有關申請。該行料,受惠新措施帶動,今年同類物業售價及租金將分別錄約8.4%及5.4%的升幅。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新一輪活化措施,讓合資格的工廈申請,可豁免補地價改建為過渡性房屋,以及放寬地積比率以增加項目樓面面積約兩成等。該行認為,新政策較上一輪更具吸引力,將激活市場,預計相關申請宗數將會輕微增加。
高力國際資本市場及投資服務董事陳彪預期,除了東九龍將成為工廈交投較旺的地區,葵青及荃灣區,與粉嶺及上水區,亦將成為目標。兩地區現時分別有約84幢及82幢業權統一的工廈,預計有意參加新政策的投資者,將會在上述區域尋找合適物業。
他又指出,近年不少房地產基金及機構投資者,傾向尋找售價約10億元或以下、樓面面積介乎約5萬至10萬方呎的全幢工廈。部分新業主購入項目後,向當局申請活化,以提高物業價值及回報。
不過陳氏認為,新政策下仍需顧慮不少因素,如相關申請或需要把一成樓面用作政府指定用途,而且改裝費用高昂,估計市場上的投資者取態,暫會趨向觀望。
政府上一輪活化政策成功帶動市況。該行估價及諮詢服務主管鄭亥延表示,政府首次推出措施時,即二○一○年第二季至二○一六年首季期間,全港相關申請宗數達226宗,主要分布於九龍區,佔125宗。而港島區及新界區則佔21及80宗,而截至去年底,有121宗獲批。
她續稱,首輪政策實施期間,全港分層工廈的售價及租金分別上升約1.52倍及約64%。當時活化為商廈的項目,平均潛在回報率高達13.6%,至於同期從政府官地競投而來的商業及工業項目,其潛在回報率則分別10.7%及11.4%,反映活化項目「跑贏大市」。
隨着不少物業改裝為商廈等用途,市場工廈供應量明顯有所回落。據該行資料,截至去年第四季,全港整體分層工業樓的空置量約93.8萬方呎,即空置率接近6%,較一○年的110萬方呎有所回落。
至於同類物業庫存量,則由政策初期的1.85億方呎,回落至1.76億方呎,跌幅約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