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創板半生不死 改革定位迎挑戰

正當深圳積極改革創業板見成效,這邊廂的香港創業板依舊門庭冷落,交投淡靜,無論是對企業、投資者抑或市場參與者都意義不大。創業板所謂服務「中小企」的定位,如何能配合香港經濟發展,迎接區內競爭,實存在疑問。

截至三月五日,創業板共有上市公司388家,總市值僅約1,700億元,不少藍籌股市值也不止此數。以今年一月計,創業板平均每日成交額2.7億元,較去年同期大跌逾六成,與主板的人氣急升形成強烈對比。再看標普創業板指數,現與近期所創的52周新低相距不遠,可恒生指數卻已重上去年六月的水平,表現南轅北轍,都足以說明創業板已被投資者唾棄。

溫故知新,創業板生於一九九九年的科網熱潮,板如其名,本意是要提供一個平台,給一些未具主板上市要求的創新型企業上市集資的機會。可惜,創業板「隨網而來」亦「隨網而逝」,自二千年科網股泡沫爆破後便光芒盡失。過去十年八載,交投萎縮,缺乏市場深度和流通量,難以吸引企業上市。其招股全配售制度,更被有心之人利用作為企業上市、轉板、賣殼的圖利三部曲,即淪為「啤殼」工場,引來各方的口誅筆伐。及後當局修訂《上市規則》,以反映創業板專為中小企而設的新定位,並堵塞漏洞。不過,創業板的流動性每況愈下,即使今年港股市況明顯改善,創業板交投還是依舊沉寂,其作為中小企業融資平台的定位,既未見推廣,亦未見善用。

反觀一河之隔的深圳,積極拓展創新科技,深圳創業板明確支持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發展。近期有國際指數公司宣布稍後將合資格的深創板股票納入指數系列,正是對深創板改革成果的肯定,造就近期深創板的人氣急升,活力四射。

一個尚未完全開放的金融市場,可以按着經濟目標推進資本市場適切發展,成就共睹。香港資本市場歷史悠久,自詡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卻連一個創業板都經營得爛透透的,存在價值成疑。見微知著,港府口說要推動創新科技發展,提升香港經濟競爭力,到底能有多少魄力和決心去實現,大家心中有數。

鄰城經濟快速發展,美其名說成港深優勢互補,實際上卻是在掩飾港府的無能,香港經濟發展滯後,老本坐吃山崩的事實。若再不痛定思痛,急起直追,可以預見,未來兩地資本市場發展的優勝劣敗,將說明就連香港一直引以為傲的金融業,優勢都會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