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大灣區規劃綱要出台,的確預留了「好位」給香港,關鍵是香港能否好好把握。舉例說,國家支持香港強化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功能,換言之,大灣區內其他城市不能搶食。但問題是,香港本身作好準備了嗎?
現時面對中美貿易戰,美元偏強,港元因聯繫匯率亦必成強勢貨幣,如此一來,香港既無外匯管制,又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自然會成為內地及其他弱勢貨幣國家、地區資金的避風港。可以預見,將會有大量資金湧入,屆時香港市場如何消化?如何為這些資金尋找出路?這便需要政府和相關業界早作綢繆。
資產管理業務可帶來多大收益?以本港現時的資產管理規模逾20萬億元計算,就算收1%的管理費,一年便有逾2,000億元收入。要知基金管理費用是遠不止1%的,可想而知當中的經濟效益有多大。
據知,政府近年為促進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先後推出多項優惠措施,包括全面寬免ETF轉讓的印花稅;擴展債券投資所衍生的利息及利潤享有利得稅減免優惠;擴大離岸基金期貨交易稅務豁免的適用範圍;與更多貿易及投資夥伴簽訂避免雙重徵稅協定;發展伊斯蘭金融平台,以及與內地建立基金產品互認安排等等。
惟現時主要問題非優惠不夠,而是在港開戶口太難。有人以為香港開立銀行綜合理財帳戶很簡單,其實不然,尤其是來自伊斯蘭地區。
須知道,「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中,近一半是回教國家,國民基本上全都是伊斯蘭教徒,市場之大可想而知,但這些國家、地區無論是公司還是個人,想在香港開立銀行綜合理財戶口,往往吃「閉門羹」,原因是在「了解客戶」(KYC)等規則下,銀行總是戴着「有色眼鏡」來看待此類客戶資金,拒人千里。
KYC目的是打擊「洗黑錢」及防止恐怖分子的融資活動,香港當然需要配合,但這應從加強監管方面做工夫,沒理由因噎廢食。所以香港欲要做好國際資產管理中心角色,首先就要脫下「有色眼鏡」。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作者: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