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續坐大 威脅港地位

香港證監會資料顯示,內地股市規模經歷去年大瀉後依然遠超香港,單計上海證券交易所已經是全球第四大市場;適逢內地持續改革金融制度和開放市場,令人關注香港金融產業的前景。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洪灝認為,內地持續改革上市制度,值得正視其對香港所構成的威脅;又指中國金融業也「產能過剩」,入行門檻會愈來愈高。

證監會早前公布,截至去年十二月底,香港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市值為3.81萬億美元(約29.7萬億港元),較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總市值低約四成。內媒早前報道,上海擬設的科創板和註冊制(企業達到股票發行條件即可上市)進展順利,儘管盈利要求或不如以前高,惟對公司治理、資訊披露要求將更嚴;而廣東則爭取籌建創新型期貨交易所。

券商或整合中港人手

洪灝接受訪問時表示,港股市值低過內地不能代表香港正被邊緣化,本港有法制、市場自由和資本流通的優勢,內地開放市場可望有機會發揮香港的經驗和長處。不過,內地改革上市制度,難免令香港作為上市地點的優勢慢慢消失;而且香港租金實在太貴,上市優勢完全消失。關鍵是金融業對香港經濟的貢獻下降,有其他創新產業補位,讓結構更平衡。

他又說,香港證券業在他駐港七年以來變化極大,競爭愈益激烈。迄今中資行以香港作為擴展海外的橋頭堡,投放大量資源,惟現時內地也不乏人才,一些工作隨時可能比香港做得更好、更平,不排除一些香港的職位會被代替。中資行本身網絡遍布全國,外資券商亦能控股內地業務,券商未來可能會考慮統合中港兩地的人手。況且內地金融業也過度擴張,整合空間很大,很多人難免要轉行,過程或會影響香港。

研究工作專才仍不足

既然行業前景充滿挑戰,怎樣的人會有優勢?洪灝笑言,「好多嘢你唔做過唔知適唔適合,呢行每個人都好聰明」,但對國際事物抱有好奇心很重要,自己如果有一年時間停下來,也會選擇學西班牙語,既能透過掌握新事物昇華自己,也為探索世界開拓一扇窗口。他亦會研究歷史,務求做到「以史為鑑」,除着重金融史外,也從古代史參透一個人物在某個環境下行事的依據,「人性始終唔變」。

就他從事的研究工作而言,他認為,優秀人才的供應依然有限,薪酬差距會愈來愈大。「依家有啲報告可以用機器寫,如果唔靜落嚟思考,好易畀機器替代……」大學本科讀商科未必有明顯優勢,如果是修讀工程等非金融學科,再學金融,對工作的增值或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