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供給側改革舉步維艱

中國自一五年底推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為五大重點,希望藉此扭轉過往以投入大量資源和信貸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透過供給側改革解決產能過剩、生產效率偏低、某些產品質量較低和資源配置效率偏低等問題。

在一五年十一月十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定調「十三五」規劃時期 (一六至二○年)之經濟發展方向與政策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未來之施政重點。

會議中,國家領導人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與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此後,供給側改革被認定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基石。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過往兩年取得一定成果。中國在一六年大幅減低煤的產能二億九千萬噸,在一六及一七兩年間減低鋼鐵產能一億二千萬噸,所有國企均能完成一七年中央定下減低煤礦和鋼鐵產能的目標。在去槓桿(Deleveraging)方面,貸款餘額增長由一六年一月的15.3%逐步下降至一八年五月12.6%的低位。

初步成果佳 惟貿戰攔路

筆者一直支持中國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中國增長由「量」走向「質」正確的一步,而過往兩年改革的初步成果實在應予肯定,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要向前邁進,仍有一定困難。中短期最大挑戰必定來自不斷升溫的中美貿易戰,中國經濟增長在一六年創下6.7%的26年新低,一七年回升至6.9%。

中央定下一八年全年增長目標為6.5%,但在全球兩大經濟體貿易戰的陰霾下,全年增長目標極有可能低於6.5%,中央是否能如過往兩年去產能、去槓桿,進一步壓抑經濟增長呢?細心觀察一八年六月的貸款餘額增長已回升0.1個百分點至12.7%,七月和八月升幅更達13.2%,這可能意味着貸款增長將見底回升。

續收緊銀根恐釀倒閉潮

更值得留意的是,年初至今已有20宗內地債券違約,總金額高達663億元人民幣,在中美貿易戰不斷升溫的前提下,出口極大可能放緩,企業的現金流必然受到負面影響,債券違約宗數只會有增無減。為了償還利息和本金,企業極可能需要再融資(Refinancing),但再融資的平均成本已達7%之高。假若中央繼續去槓桿,收緊銀根,企業無法償還債務,最終也要倒閉。

一六年債務違約的情況主要出現在擁有剩餘產能的國企,但今年則發生在私人企業身上,相對於國企,私企更易面臨倒閉。貿易戰、出口放緩、增長減慢、債券違約、企業倒閉等一連串事情,最終只會為金融市場帶來更高風險,內地的壞帳比率已由一○年的1.14%,上升至一七年的1.74%,同期壞帳餘額更由429.3億元急升至1,705.7億元人民幣。除非中央能接受今年第四季,甚至是明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長再度下調,否則要持續去產能、去槓桿,繼續推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在面對不少挑戰。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及經濟學教授

作者:鄺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