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戰斷美企財路 經濟代價終須償

中美貿易談判沒成果,美國總統特朗普重申要向更多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並着美國超級巨企將廠房搬回美國以免受加徵關稅影響。莫說在美國興建廠房需時,要改變美企外判生產的營運模式,亦低估了美國勞動力供應的限制。若一意孤行,將嚴重損害美國產品的競爭力,經濟更要付出沉重代價!

正當美國擬對兩千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美國政府又威脅,指有需要另外再加徵總值2,67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中美貿易戰似乎已沒有斡旋的餘地。美國超級企業蘋果公司表明,美國向兩千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的話,將波及大量蘋果產品在中國的生產及銷售,而其股價亦現沽壓。

其實,這些年之所以能造就這麼多家美國超級巨企,將生產工序外判至海外工場,中國因素乃關鍵之一。若然不外判工序而能實現相同的高毛利,大概美國巨企早已奉行「美國製造」了。歸根究柢,海外工廠的規模龐大、人力資源豐富,且生產上具有效率、靈活性,勞工勤勞且具工業技能,這些都是美國人難以全面代替的。

無可否認,美國巨企利用海外生產資源來實現厚利,成就逾萬億美元市值品牌王國,可在國內未有衍生大量就業機會,這也許是美國政府與美企之間要探討的問題。不過,華府與企業未有充分溝通就打起貿易戰,嚴重影響企業營運,更漠視實際操作的困難,變相斷了企業的財路。若美企繼續現時的營運模式,產品將要提價以維持毛利率;若改變外判工序而在美設廠,單是美國有否足夠技術員工供應已是一大問題。

倘若中美貿易戰全面開打,美國產品的競爭力將因此而下降。靠一批大型科企支持的美股,高估值很可能無以為繼。再看美國八月份的失業率為3.9%,處於歷史的低水平,平均時薪年增2.9%,乃○九年六月以來最大增幅,失業率低企及工資呈漲勢,長此下去企業將面對勞工短缺的問題。這不僅令企業進退兩難,創新的速度亦可能受到掣肘,美國經濟要面對通脹及企業盈利受壓的問題,產品漲價更會直接打擊消費意欲,最終只怕是得不償失。

美國發動貿易戰,資金避險而流入美元資產,支撐美元強勢。到底美元會否繼續漠視美國經濟風險上升而繼續走強,抑或已屆強弩之末?美國巨企如何應對貿易戰後遺症,全球製造業又如何解決「斷鏈」危機,這些都值得投資者密切注意,以協助制訂下一個經濟周期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