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兩投行嘯後大變身

早年的金融海嘯徹底改變了華爾街投資銀行業的生態,兩大投行高盛及摩根士丹利除了成為銀行控股公司,以強化財政實力外,業務亦出現轉型。當中,大摩搶攻財富管理,高盛則拓零售銀行,以減輕業務風險。

摩根士丹利○七年因一宗按揭交易損失94億美元,為其後金融海嘯巨大虧損揭開序幕,幸得華府及時打救業界,否則該行會步雷曼兄弟破產的後塵。死過翻生的大摩,在來自澳洲的新舵手戈爾曼領導下,着手將業務策略性轉型,成績獲市場高度肯定。

戈爾曼接掌大摩削炒房

戈爾曼屬非典型華爾街大班,亦非交易員或銀行家出身,而是麥肯錫顧問,他○六年加盟大摩,主管表現欠佳的零售業務,向時任行政總裁麥克稱用兩年時間進行整頓,之後決定出售抑或加碼投資,期間將部門主要收入來源從佣金收入,轉為管理資產和向富裕客戶提供投資建議。

戈爾曼與麥克兩人決定○九年向花旗收購經紀業務─美邦(Smith Barney),他一○年接掌帥印後進一步發展收入穩定的財富管理業務。另一方面,他先後削減及押後發放花紅、結束坐盤交易櫃台、取消投資前交易員成立的對沖基金、出售旗下運油輪船隊,並在一五年裁減四分之一債券交易員及削減該部門的資金和貸款。

現時財富管理業務佔大摩近一半收入,但只佔用該行四分之一可動用資本,經紀數目增加至1.6萬人,多過銀行家或交易員,客戶資產由一○年1.6萬億美元增加至去年2.4萬億美元,邊際利潤率由收購美邦後的6%跳升至26%。野村分析員估計,財務管理業務提供44%收入,但佔大摩55%市值,因為投資者對穩定的業務給予溢價。

股神當年重手注資高盛

至於高盛在金融海嘯的衝擊雖然不及大摩,但亦要靠股神巴菲特○八年大筆注資,以穩定市場信心。

不過,在新監管規例和投資者減少冒風險下,高盛的投資炒賣和服務對沖基金的傳統業務優勢明顯受到掣肘,加上近年股市穩步上升,亦降低高風險投資的需求,令該行核心部門FICC(定息收入、外匯及商品)去年收入僅53億美元,遠遠未能重返○九年高峰的330億美元。

全力谷收入 市值現突破

數年前,高盛內部已就是否等待FICC部門復甦,抑或進行業務轉型進行激烈辯論,最終一六年推出以創辦人Marcus Goldman命名的網上貸款平台Marcus,開始爭取零售客戶,面世18個月批出30億美元貸款。高盛今年較早前收購個人理財程式(App) Charity Money,而消息指高盛計劃與蘋果公司(Apple Inc.)合作,於明年初推出Apple Pay品牌的信用卡。

高盛管理層去年罕有地訂下收入目標,希望二○年前額外增加50億美元收入,當中20億美元來自貸款業務。

到目前為止,大摩轉型明顯較高盛成功。大摩市值於金融海嘯期間,低見70億美元,○九年市值與高盛相差達500億美元。然而,隨着財富管理業務步入收成期,大摩去年七月逾十年來首次超越高盛,今年較早前市值曾突破千億美元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