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中國穩經濟兩大關鍵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成績有目共睹。中國在40年間由一個貧窮大國以平均8至9%的經濟速度增長,先後於一九九九年和二○一○年跨入了下中等收入國家和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二○○九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二○一○年,中國出口更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

確保長期可持續增長

伴隨經濟騰飛,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改革開放至今最少讓7億人脫貧。二○一七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8,640美元,在全球184國家中排行71。在短短40年間能成就如此大突破,難怪有學者形容,這是「中國的奇迹」。

究其原因,就是政府在40年前倡議的改革開放策略,逐步把集體產權(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s)演化成私有產權(Private Property Rights),提高各生產環節的投資和生產積極性,加上中國在八○和九○年代能恰當利用當時勞動力和土地成本的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令中國製造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中極具競爭力。當然,不可或缺的是開放政策讓中國利用後發優勢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知識,最終推動產業升級。

筆者已多次指出,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已由二○一○年10.3%的高位輾轉下滑至今年第二季的6.7%,作為一個巨大而成熟的經濟體,我們絕不期望回歸一九七九至二○一○年平均每年9.91%的經濟增長,但不得不思考中國未來三、四十年經濟如何才能保持穩定而持續的增長。

投資教育 提升生產力

要持續穩定增長,筆者認為中國必須處理兩個關鍵問題。首先,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LO)的統計,內地勞動生產力增長率在過往十年一直下降,二○○七年的增長為13.71%,一直下滑至二○一六年的6.49%,根據ILO對未來五年中國勞動生產力的預測,從二○一七年至二○二一年,增長將放緩至6.1%。

過往中國十年勞動生產力增長率下滑逾半,進一步拖慢經濟的中長期增長。要針對性解決勞動力下滑的問題,一定要加大教育、在識培訓和再培訓的投資。

此外,筆者在過往多次提出中國的債務對國內生產總值比率(Debt-to-GDP Ratio)一直偏高,由二○○八年的160%急速上升至二○一七年26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至二○二○年數字或急升至300%,這意味中國不但仍然依靠信貸推動經濟增長,而且要投入更多貸款才能製造一單位的產值,也就是國內的邊際投資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 MEI)不斷下降,對中國中長期經濟增長必然帶來負面影響。

銀行自主 增信貸效率

要提升MEI,金融市場必須要進一步市場化,讓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更自主依循市場因數、貸款質素和回報等作出貸款決定,而非受制於來自地方或中央政府的政策因素。中國要穩住長遠經濟增長,勞動生產力和信貸效率至為關鍵。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及經濟學教授

作者:鄺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