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銀行規模暴增 疑似信貸爆煲先兆

以資產計算,今年全球首四大銀行均為中資銀行。而從過去三十年歷史看,當某一國家或地區的銀行規模急增,可能顯示該信貸市場增長過快,為出現危機先兆。

回看八八年,全球十家資產最大銀行中,九家為日本銀行,但三年後當地泡沫經濟爆破,陷入「迷失三十年」,至今未恢復元氣。

至○七年,全球十大行清一色是歐美銀行,一年後當次按危機演變成金融海嘯,再引發歐債危機,當中四家銀行需要由政府打救,否則很可能經已消失,歐美經濟亦如日本般,僅處於超低增長。

樓市熾熱 國企產能過剩

自○八年金融海嘯以來,中國十分依賴快速的信貸增長維持經濟高增長。雖然沒有人否定信貸支撐中國經濟的角色,但不少人包括中國政府本身,均認為內地情況與九十年代初的日本及○八年的美國不相同。

Autonomus Research高級合夥人朱夏蓮指出,內地未有爆煲,最大原因是未見出現通脹。一般而言,信貸過多會造成通脹,當央行加息打擊通脹便可能導致部分銀行倒下,而有迹象顯示內地通脹將會重臨。

她又指出,中國當局意識到過多信貸造成內地很多城市樓市過熱,以及國企產能過剩的問題,但當要出招打擊,經濟便開始放緩,當局為求維持經濟增長6%的目標,惟有叫停出招。

五內銀帳外資產8.5萬億

更令人擔心的是,銀行資產負債表未必反映全部真像。Autonomus Research估計,截至去年底,五大內銀的帳外資產達1.1萬億美元(約8.58萬億港元)。當經濟出現下滑,內銀便可能受拖累,情況猶如美國銀行業○八年受累於特別投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