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未有緩解迹象,外部形勢嚴峻迫使內地調節貨幣政策以穩定增長。其實,內地債務的嚴重情況並不亞於外貿問題,故去槓桿政策實在可略為放緩步伐,卻必須持之以恒,以防債務問題進一步惡化引發債災!
過去十年,全球量寬,信貸氾濫,內地地方政府濫發債務,房地產企業更趁低息兼弱美元狂借外債,結果造成今時今日地方政府和企業都債台高築,遇上經濟逆境,償債能力即時現形。雖然當局已嚴查和清理地方政府財政問題,惟長年依賴土地收入,如何促使地方官員腳踏實地搞好經濟改革,建立可持續性收入來源,至今仍未見良方。
過度的金融槓桿是債務問題另一源頭。這些年大量投資公司發行高息理財產品,情況與當年美國次按類似。有統計顯示,截至六月底內地非由銀行擔保的財富管理產品規模超過三萬億美元,一旦銀行不為這類產品做擔保,投資公司一旦出問題,必會危及中小型銀行和保險公司。難怪早前中國銀保監明言,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是危險,10%以上就有可能損失本金,正正說出問題所在。
兩大資產市場俱面對資產泡沫及過度槓桿的問題,涉及的不單只地方政府及企業,家庭債務同樣備受關注。長期資金氾濫結合資產泡沫,內地人習慣了融資易,搵錢快。然而,資產升值效益實需傳統實業作基礎,偏偏這部分卻乏人耕耘,見到今日內地創新科技能力不足,被人箍頸打劫,確實值得反思。
事實上,內地家庭總負債已連升十年,私人借貸額佔國內生產總值(GDP)近半,而樓宇按揭額佔家庭總借貸額逾半。雖然對比歐盟和美國,內地儲蓄率仍相對高,惟見到內地年輕一代習慣借錢消費,P2P網貸大行其道,持續下去,一場結合家庭、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債務旋風,足以重擊經濟。
內地當然意識到債可敗國,故近年都致力去槓桿,只是遇上貿易戰,內部穩增長頓時成為頭號大事,其他涉及結構性改革和金融穩定的舉措都要讓路。但說到底,去槓桿的步伐可以調節,但絕不能停止。最近內地債務違約消息已不絕於耳,涉及的更包括大型國企,警號已敲響。最令人擔心的是,在貿易戰之下,一旦美匯指數加速上升,代表人民幣加快貶值並形成市場預期,到時或會觸發資金撤離,令中國外匯儲備流失,屆時債務危機恐會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