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港交所新上市規則生效,香港股票市場將迎來一批新經濟企業上市,這些企業的特色是高技術、高風險、高投入,估值方法與傳統行業有別。投資者必須明白箇中風險,要以新思維重新認識新事物,切忌抱「怕蝕底」、人炒我炒的心態參與,謹記投資沒有輸打贏要。
香港投資者喜愛認購新股淘金,自九七年的紅籌股,到二千年的科網股,以至去年的新一代科網股熱潮,都誕生不少集資王、超購王或新股王。散戶成功認購猶如中獎,在掛牌前的場外交易已可沽貨獲利,加上過去十年長期低息環境下,資金氾濫,參加「抽獎」認購新股的成本低廉,故吸引不少散戶投資者入飛賭運氣。
不過,過去新股以傳統經濟企業為主,上市有盈利要求,估值有收入、盈利、每股資產淨值、經營現金流等數據可循,除非招股定價過於進取,否則在上市初期至首份業績公布前,投資表現一般都「衰極有個譜」。
短期內,港股市場將迎來一批「同股不同權」的創新科技企業和沒有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其發展歷史短,但發展速度快、營運模式嶄新、資本需求大、負債重、經營負現金流,加上存在大量優先股致使有攤薄風險,且行業往往涉及使用大數據、高技術;往績並不足以支持高估值,強調的是對未來、對研發成果的憧憬。
對於這類新股,若遇上市況利好,資金面配合,容易憑「概念」炒上。但若以高估值定價上市,一步到位,畢竟缺乏營收支持,掛牌後炒作資金沽貨離場,股價容易「現形」;估值偏高,亦容易惹來沽空機構狙擊,致使股價波幅較大。去年數家新經濟股招股反應熱烈,可如今股價「潛水」,猶如是一次小型股災「預演」。
正因為如此,交易所大員亦「先小人後君子」在網誌勸告,生物科技行業有股價波動及內幕交易的風險,不適合對行業不熟悉的中小散戶,投資時必須小心及冷靜;但同時強調生物科技的發展關乎人類命運,香港應在重大科技革命中擔當重任,發揮資本市場優勢云云。當然,擔當這麼「偉大」的重任,誰也不希望不知好歹、不假思索、一擁而上跟風炒作的散戶會中伏成「炮灰」,甚至「壯烈犧牲」﹗
說到底,新經濟企業屬高風險類別,若自問不熟悉這些新興行業、又或沒有承擔這類高風險投資的能力,接受不了資本「Double or Nothing」(倍升或歸零)的風險,還是做旁觀者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