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摩擦,美國施展一招零部件制裁,即令中資電訊巨擘中槍倒地,束手就擒,揭示中國企業在尖端技術領域落後的深層問題。有謂亡羊補牢,內地預備投放千億元銀彈,創立晶片基金急起直追,四出搶人才搶技術,可是十年磨一劍,千錘百煉的行業,是否單靠海量銀彈就可以憑中國速度一蹴而就?
最近的中國晶片荒,掀動了整個環球半導體產業鏈市場,中國企業為求從後追趕,紛紛向海外同業挖角,也幾乎到了飢不擇食地步。近日有國企空降日本川崎成立記憶體企業,高價招兵攬將,本來在畢業生已呈不足的日本半導體技術人才,供應更變得緊張,也令日本企業叫苦連天。
事實上,早年曾有內地企業為縮短發展周期,試圖大規模從海外企業挖角,可是在行業技術專利早被世界幾個主要玩家壟斷下,以洩露商業機密為由興訟,走捷徑不成反惹官非。
當美國總統特朗普亮出晶片牌後,中國被擊中死穴一樣,全無還擊之力,揭露即使以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自居,提倡新經濟帶動經濟轉型,卻難掩在高端科技的空洞,晶片產業技術大落後。
所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政府過去缺乏長遠規劃,內地企業也欠缺自主研發的意志,一直依賴晶片進口,也成為公開的秘密。去年中國從海外進口晶片金額達二千六百億美元,以金額計已持續多年拋離被喻為黑色黃金的石油。
其實,早於中美貿易摩擦前,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計劃」,就是要制訂逐步降低對晶片進口的依賴,目標是二○年達到四成、二五年達到七成的自給率,當中手機晶片要有三分之一能夠自主生產。
說到底,若中國晶片科技要達到預期目標,兩大關鍵因素不可少,也就是錢財與人才。以中國當前經濟實力,錢固然不成問題,反而是人才難以一時三刻就可解決。晶片設計的專才,必須由政府透過教育政策,以及本身具備一個完備的產業圈,慢慢培養出來,絕非一朝一夕。
中國晶片業被海外大幅拋離,與欠缺長遠視野,急於求成文化不無關係。以美韓台的發展經驗,高端晶片設備及生產技術,涉及數以十年的資本投入,研發風險高,在技術日新月異下,也難以保障日後面世產品可提供吸引的回報,在缺乏完善知識產權保障的中國,自然更難以吸引資本進入。看來中國晶片業要突圍,恐怕除銀彈之外,還需整個產業鏈生態的徹底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