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車廠德國福士汽車早前通過重組計劃,管理層出現「換血」,由打理福士同名品牌的迪斯(Herbert Diess)接替穆勒擔任行政總裁,冀能更好地迎接科技轉變顛覆業界傳統業務模式的挑戰。迪斯有「成本殺手」之稱,兩年前幾乎因為與工會的談判而「敗走」,如今坐上舵手寶座,將繼續致力減磅和發展電動車。
福士近年深陷泥沼,一五年九月爆出柴油車排放測試造假醜聞,觸發大規模召回及遭受刑事檢控,該公司迄今已為罰款、消費者賠償和法律相關開支支付超過250億美元(約1,950億港元)。
現年59歲的迪斯,在造假醜聞爆出前兩個月加盟福士,一開始就表明會追求新技術,同時會壓抑開支增長,對於當時因排放造假醜聞招致巨額開支的福士而言尤為迫切,但要與甚具影響力的工會談判絕不容易,迪斯當時飽受工會批評,更引發他可能因此落台的揣測。
不過,迪斯最終與工會領袖奧斯特洛「傾掂數」,達成削減最多3萬個職位及節省37億歐元開支的協議。據悉,迪斯解決棘手問題的能力贏得福士控股家族的信任。
迪斯另一「壯舉」,是推動零排放副品牌ID的面世,這個品牌將在福士於二○二五年底前出售300萬輛電動車的計劃擔當一定角色。
隨着福士走出排放造假醜聞,該公司開始檢討未來策略及如何簡化顯得臃腫複雜的架構。事實上,穆勒就任舵手不足三年便被撤換,儘管任內協助福士盈利取得顯著改善,但股東似乎更希望公司管理層在排放造假醜聞後能出現一番新氣象。
據福士通過的重組計劃,亮點之一是為貨車及巴士業務走向獨立上市鋪路,市場估計該業務資產達300億歐元。與此同時,迪斯將掌握更多權力,除會繼續營運福士品牌外,還會主管集團研究和發展,以及汽車相關的資訊科技工作,務求帶領擁有64萬員工的福士,更敏捷地應對電動車、自動駕駛車,以至新型服務如召車服務的市場趨勢。
甫上任的迪斯就表示,前朝穆勒的策略沒有大改變,即削減成本、提升生產力及大力推進電動車和新技術,但會施壓加快速度,同時加強旗下大眾化品牌──福士、Skoda和Seat的聯繫,以節省更多成本。
他續稱,這是一次進化而非變革,冀創造一家擁有強勁品牌但架構更精練的企業。迪斯當上福士舵手,關鍵之一是得到工會支持,因工會佔福士二十個董事席位一半。
回顧迪斯的職業生涯,可謂與汽車業密不可分。他在取得汽車科技和機械工程博士學位之後,於一九八九年加入汽車零件供應商Bosch,一九九六年轉投寶馬汽車,一做便是二十年,於金融危機期間協助寶馬大削供應成本40億歐元(約372.8億港元)以渡難關,被德國媒體封為「成本殺手」(德文:Kostenkiller),之後他主管開發事務,但寶馬於一四年十二月選了Harald Krueger為舵手,促使迪斯過檔福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