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H股全流通一箭多雕

中證監宣布開展H股全流通試點後,恒指創近十年高位。H股全流通在本質上,與A股○五年股權分置改革的目標相似,旨在改善企業管治、擴大市場容量,及增加H股流動性。

由九三年七月首隻H股青島啤酒上市至今接近25年,已有逾220隻H股在主板掛牌,然而唯獨於○五年上市的建設銀行H股為全流通。要理解何謂全流通,就先要講講以H股形式上市企業的股本架構。一般而言,透過H股模式掛牌的公司有兩類股份,分別為內資股及H股。

H股類別為於港交所掛牌、可自由買賣(流通)的境外上市外資股,主要為上市招股時向公眾售股,以及原有外資持股轉換而成。內資股類別一般是企業大股東的持股,主要為政府所持的國有股,以及內地企業所持有的法人股。

內資股雖然跟H股同股同權,但並不流通,僅可由中國法人、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及策略性投資者之間認購或轉讓,並僅可以人民幣作交易貨幣。所謂H股全流通,就是將非流通的內資股,全數轉換為可流通的H股。

企業上市初衷是透過發售股票予小股東,集資以擴充業務。隨着業務向好、股價上升,企業創辦者、管理層及小股東皆能受惠。惟H股模式掛牌面對一個先天缺陷,就是大股東所持的內資股不流通,即使股價隨着業績水漲船高亦無法受惠。

當大股東及管理層與小股東利益並不一致,就可能出現經濟學上的代理問題:業績及股價升跌跟大股東及高管利益無甚關係,他們便欠缺誘因落力為股東創造價值。

似曾相識的情況於早年A股市場出現,當年為減少國企股份制改革的爭議,為盡快推動股市發展,A股上市公司的股本架構被分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兩類。當中流通股為上市招股時向公眾募集所發行的股票,非流通股主要為大股東持有的國有股及法人股。

推動高管創造價值

○五年內地推行股權分置改革,非流通股股東在支付對價給流通股股東後,便可獲流通權。因應非流通股進場會增加總流通量,股價或會受壓,非流通股東需要向原流通股東作出補償(支付對價),例如每10股流通股獲送2股。有分析指,股改是當年A股步入大牛市的關鍵因素。

事實上,不論是當年股改,或今天的H股全流通,目標都是讓非流通股變得流通,使大股東、管理層與小股東的利益趨向一致,有效地改善企業管治及激勵管理層。

當控股股東及高管能享受股價上揚的好處,便更有動力去做好業績,為股東創造價值,並能增強投資者保障。

長遠提升H股吸引力

不少指標指數供應商如MSCI,均以流通市值來計算權重。在全流通後,隨着流通市值大增,相關H股在各旗艦指數的權重會顯著上升。長遠而言,H股全流通能提升H股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所帶來的正面影響,相信會是實質而長遠。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講師葉德生參與本文)

莊太量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新亞書院輔導長及南京大學兼任教授,2000至2005年於全球理論計量經濟學排名37,著有400餘篇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以及中港報章。莊教授現為交通諮詢委員會、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委員。

作者:莊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