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互通實名制 有利有弊須慎察

香港證監會日前宣布,與中國證監會達成共識,為滬港通及深港通的北向交易引入「投資者識別碼制度」,即市場所謂的「實名制」。中港落實互聯互通實名制,當中的好處市場上多有認識,但執行上將面對甚麽具體問題則還是未知之數,交易數據的安全性亦惹來業界的擔憂,兩地的監管機構須多加重視。

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日前表示,中、港對等下實施實名制計劃,顯示兩地證監會決心通過加強監管合作,打擊市場失當行為。長遠將計劃為所有在香港聯交所進行的交易實施實名制,此舉與全球其他主要市場所採取的類似措施相符。

的而且確,隨着全球化的推進及技術的進步,加上次貸危機教訓在前,預防監管套利已是全球共識。香港基金公會就表示歡迎,認為可避免監管套利,對推動市場健康發展有積極作用。現時,業界積極爭取盡快把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納入互聯互通機制,估計實名制亦是必要條件之一。

事實上,監管套利無處不在。早前,A股市場某些績優股被炒上天,當中的推動力量不少是來自滬股通渠道。當時A股市場就有不少聲音,懷疑只是內地資金打着港資旗號買入這些股票,皆因港資在內地股民心目中,大多秉持着價值投資理念,相對理智得多。而這些內地資金有了港資名號,自然有一定號召力,更易地把績優股不斷推高圖利。可見,通過實名制,此類交易的背後莊家就會無所遁形。

當然,凡事有利亦有弊。對於實名制的推行,證券界除了擔心資訊科技成本大增之外,如何能保障外資的持倉不被「窺視」亦是重中之重。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大戶交易數據被洩露,一舉一動均暴露於對手面前,則與打麻雀時背後有部攝錄機「通水」有何分別?

業界的擔憂並非無的放矢。在過去,即使是絕密的宏觀經濟數據,亦曾遭提前洩露,令金融市場波動。現在所建議的實名制,可能會令外資擔心,交易資料會被流出市場。可見,監管機構確須在制度及保密上,加倍小心,例如防範黑客等方面狠下工夫,才能真正緩解投資者的憂慮。

內地自一五年中的股災後,已把金融系統安全提升為戰略層面。痛定思痛,股災的發生,根源還在於監管水平的落後。在A股市場逐漸對外開放的當下,實名制無疑是添多了一道防線。制度是好的,但在執行上,避免因此產生另類不公,更值得監管機構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