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名家筆陣:港能否成無現金社會?
手機支付在港未成氣候。
今年是自動櫃員機面世五十周年,相信大家都有排隊提款費時失事的經驗。隨着金融科技的發展,電子支付技術日漸成熟,一些國家已積極推動去現金化,當中有什麼經驗值得借鏡?香港成為無現金社會又可行嗎?
增效率 打擊非法活動
古時通過以物易物來交易,貨幣面世大大提升交易效率。今天所謂無現金社會,是指捨棄紙幣與硬幣,以電子支付進行交易。為何有些國家大力推動?最大優點是降低交易成本及進一步提升支付效率。早前青嶼幹線轉為雙向收費,駕駛者排隊付鈔、等候找續導致大擠塞,大家記憶猶新。此外,去現金化亦能打擊以現鈔進行的非法活動。
要數無現金社會的傑出例子,肯定是丹麥和瑞典。丹麥政府自去年起,除了醫院、郵局等基本服務外,允許其他商戶如超市、餐廳等可以拒收現金,央行更已經停止印鈔及鑄幣。另一北歐國瑞典走得更前,當地1,600間銀行中,已經有900間不再存有現金。一三年曾有賊人打劫首都斯德哥爾摩一間銀行,但因闖進了無現金銀行而落荒而逃。
須先完善電子支付基建
要推動去現金化,首要條件是完善電子支付的基建。丹麥最大銀行Danske Bank推出手機支付平台MobilePay,政府亦推出電子簽署NemID,以減低欺詐或盜竊風險。瑞典多間銀行攜手開發應用程式SWISH,除了用作移動支付,更可以進行實時跨行支付及轉帳。
除了政府及銀行需做好金融基建外,有政府亦透過行政手段推動無現金社會,特別是打擊洗黑錢及地下經濟活動。常見手段是廢除大額紙幣及限制現鈔的使用。歐洲央行明年起將停止印製500歐元紙幣,德國及法國等亦為現金交易設上限。去年底印度亦宣布廢除1,000和500盧比,但因毫無預告及只給予市民一個月時間去換新鈔,導致混亂。
內地移動支付普及,但在香港僅剛起步。為何本港手機支付未成氣候?最主要原因是信用卡及八達通系統早已發展成熟,享有先行者優勢。現時港人平均持有2.6張信用卡,八達通發行量亦逾3,400萬張。手機只是電子支付方式之一,本地整體電子支付交易額,其實已佔私人消費超過六成。
內地八達通類支付工具並不普及,加上人均擁有信用卡量少於半張,為手機支付進場提供土壤。支付寶及微信錢包以二維碼付款,其實亦非最先進技術,成功普及的關鍵,在於商戶毋須安裝額外設備收款,因此成本低廉,更便利全國使用。
利民為先 忌盲目發展
總結上述先行者經驗,減少現金使用是全球大勢所趨。然而,去現金化亦需因地制宜,不宜盲目追求無現金社會。金融科技初衷是便利民眾,電子支付為交易提供選擇,而不是取締現金支付。例如年輕人對此接受程度較高,但對長者而言,沒有鍵盤的智能電話可能已是一大障礙。政府除了需加快做好金融基建、制訂法規保障私隱,亦需做好教育市民認識金融科技的工作。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講師葉德生參與本文)
莊太量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新亞書院輔導長及南京大學兼任教授,2000至2005年於全球理論計量經濟學排名37,著有400餘篇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以及中港報章。莊教授現為交通諮詢委員會、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委員。
作者:莊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