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美國經濟回暖,歐洲及中國經濟亦逐步企穩,都有助全球溫和復甦。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更上調了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金融市場氣氛亦受帶動。但投資者要留意,全球經濟尚未達致可持續上升周期,復甦步伐依然未穩定,而金融市場及資產價格更面對貨幣政策由鬆變緊的挑戰,故勿為一時之樂觀預期而鬆懈,須謹記做好風險管理,以策萬全。
IMF調高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預測至百分之三點六,明年為百分之三點七,兩者均高於二○一六年的百分之三點二增長率,理由是受惠於貿易和投資增加,以及消費者信心增強。除了脫歐的英國之外,IMF已上調美國、歐元區、日本、中國、歐洲新興經濟體及俄羅斯的經濟增長預測,算是一次較全面的上調。
不過,誠如IMF強調,全球經濟復甦尚未完成,主要理據包括:發達經濟體內部名義和實際工資增長緩慢;新興市場和低收入大宗商品出口國及政治動盪的國家仍面臨挑戰;經濟長期增長趨勢仍然疲弱,且難以預測美國經濟政策;英國脫歐所帶來的地緣政治風險以及各大央行加息的步伐。
目前各主要地區經濟趨穩,但國際間貿易表現顯然未復舊觀。美國利率上升周期已展開,聯儲局並落實啟動縮表,特朗普政府的稅改是否可順利推行仍屬未知數,可美股已率先反映樂觀預期,但別忘記,無論是稅改、抑或萬億美元基建計劃,都離不開以政府赤字來帶動消費及企業投資,美債的信貸評級必將受到考驗,畢竟靠增加債務來拖延經濟問題,終歸非治本之策。
中國今年首三季的經濟表現無疑是較市場預期好,惟人行始終尚未全身而退,經濟仍有賴財政及貨幣政策的調節支持,深化經濟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內部動能,資產泡沫及走資情況雖然受控,惟高槓桿危機尚存。
可見,全球經濟表面雖勝預期,但長期增長基礎尚不牢固。環顧全球主要股樓市場均處高位,槓桿增加,當利率及通脹回升,資產價格調整足以威脅全球,其中新興市場的走資風險最惹憂心。除了來自金融市場的壓力,各地的政治不確定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風險、以及各類經濟結構問題,如貧富懸殊、人口老化,以至消費模式轉變,均足以令經濟反覆不定,在摸索出新的可持續增長模式前,投資者還是要步步為營,過早興奮,只怕希望愈大,失望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