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智慧城慢半拍 谷創科業無章法

今年《施政報告》在推動創新科技產業發展着墨不少,但仍離不開官僚的框架,亦缺乏戰略性的統籌,只懂以「錢」回應社會訴求,卻施策不得其法,藥石亂投,能否在產業發展上取得突破頗有疑問,更遑論要追趕鄰近周邊地區的競爭對手!

自回歸以來,歷屆特區政府都高舉推動創科旗幟,可惜一直口惠實不至,未有顯著增加科研的財政投入,結果地產業長期獨大。為此,現屆政府在《施政報告》提出八大方向,包括增加研發資源,將科研開支增至每年佔GDP百分之一點五;就企業科研提供額外稅務扣減、成立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開放政府數據、革新政府採購方法,推動科普教育等。不過,明眼人一看,就知政府是迫於壓力,錢花多了,但卻是東投一點,西放一些的小恩小惠,既難以帶動社會風氣的改變,產業發展上亦缺乏長遠戰略部署,實難寄厚望。

事實上,環顧周邊國家及地區,新加坡及深圳的科研佔GDP比例介乎百分之二至四,未來香港的投放比例即使倍增,但仍少於競爭對手。至於在創科局之上,又新增一個「高層次、跨部門」的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並改組「經濟發展委員會」和「策略發展委員會」,成立行政長官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諸如此類動作,猶如借推動創科之名,疊床架屋,集大權於一身,卻不見得就能對症下藥。

推動創科發展,除了要加大科研投入之外,更重要是由上而下的社會風氣改變,營造出一股推動新經濟發展的朝氣和力量。要將香港發展成智慧城市,就必須讓港人從生活中感受到這個城市在創科應用方面的轉變,這其實毋須花上十億百億元的資源,也不用一言堂的領導,只要由政府公共服務做起,再提供稅務優惠等資助,促進商業及民間發展,已可見成效。偏偏現今香港就連電子支付方面的發展都較周邊城市遲緩,許多消費還在用零錢找贖,在公共屋邨泊車,仍要拍卡攞飛仔,落後得難以接受。

另一個重點,乃政府在增加資源鼓勵大學科研之外,更應爭取時間在基礎教育下工夫,為教育概念大革新,在教材、師資、設備配套、專家支援等方面,戰略性地引入培育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人才的教育理念。與金融和房地產不同,推動創科發展,不能單靠稅務優惠等政策,必須在人力資源方面及早做好戰略規劃,始能配合新經濟的發展需要。否則,所謂智慧城市將再淪為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