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千股」作惡多時,港交所終於出手整頓,相信市場上不會有甚麽異議。但問題是如何打壓,會否一竹篙打一船人?如何區分股份是「老千股」,誤傷積極求變、急需集資以作轉型投資的公司?措施會否以犧牲香港資本市場引以自豪的高效率及活力作為代價?
一般而言,「老千股」表面上極具投資價值,帳面資產豐厚但股價低殘。殊不知,公司實質控制人卻並不是要為股東創造價值,而是一心要找股東着數。對價值投資一知半解的散戶一不小心,買入這些股票後,不但所期待的回報成泡影,更在公司不斷配股供股下,權益不斷被攤薄,價值自然愈縮愈少。倘小股東不懂止蝕,甚至加碼溝貨,損失就會愈滾愈大。這就是「向下炒」的投資陷阱所在及可怕之處。
港交所去年底在回應損失慘重的內地投資者指摘時解釋,香港之所以允許公司容易地配股、供股,初衷是為了幫助公司更容易、更方便、成本更低、效率更好地融資發展,但被一些壞人利用這些融資手段直接損害小股東利益。
港交所上周刊發了規管上市公司供股合股諮詢文件,建議修訂《上市規則》,禁止攤薄達25%或以上的供股活動。與此同時,港交所對公開招股施加較供股更嚴厲的規定,建議規定所有公開招股必須取得少數股東批准,更計劃禁止使用一般性授權配售權證,以及規定使用一般性授權配售可換股證券時,初步換股價不得低於配售時股份市價。
然而,市場上有聲音擔憂會扼殺企業的正常商業運作。一些財困的公司,有好項目在手急需融資尋求轉型時,資金提供方開出的條件通常甚為苛刻,可換股證券的換股價便是切入點。如果規限過嚴,資金提供方便會打退堂鼓,造成雙輸局面。
當然,防範「老千股」最好的方法是不去碰這些股份。現時資訊發達,通過觀察公司以往紀錄,的確可對公司的底細略知一二。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很多「老千股」不時變換手法,改個「寶號」又照樣招搖,散戶雖然提高警覺,一個不留神又會重墮陷阱。
可見,港交所若再不就「向下炒」採取行動,不但有失監管機構之責,長遠更會蠶食香港資本市場的根基。但如何整頓歪風保護投資者之餘,又要避免扼殺企業的再融資活力,實屬兩難。正因如此,這次諮詢,端賴各方的積極獻策,才能共同打造健康具活力的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