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財之策不合時 善用盈餘強經濟

最近特區政府的公共理財政策再成為話題。回歸以來,政府理財保守,如守財奴般積聚大量盈餘,港人卻沒真正受惠,搵食愈來愈艱難,經濟競爭力每況愈下,人口不斷老化迫在眉睫,長此下去確實是一大隱憂!新一屆政府應積極回應社會訴求,檢討理財策略,善用龐大盈餘,強化經濟競爭力,為中長期發展及平衡預算做好準備。

港人常言道:錢非萬能,但沒有錢卻萬萬不能!所以,大家都認同香港須有穩健的公共理財,以維持穩定的匯率,支持各項民生服務,確保經濟持續發展,這一點應該沒有異議。不過,以「量入為出」作為擋箭牌,一味靠食老本,不思進取,即使眼見民生和經濟發展出了問題,卻未有因時制宜善用財政,只管守財顯然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過去十多年,政府財政年年盈餘,富甲一方,尤其是近年香港樓價迭創新高,在房產稅收及賣地收入豬籠入水之下,港府財政儲備創下歷史新高,人均儲備排全球前列。不過,香港人不見得為此高興,皆因政府荷包厚,但市民就連基本的生活需要都無法滿足,當中以基層住屋問題尤為嚴重。再看區內競爭局面已有大改變,可香港經濟卻只依舊的依賴金融、旅遊,社會缺乏創新的思維,競爭優勢褪色也是必然結果。

針對經濟競爭力的問題,環顧全球,領先的經濟體系都在追趕創新科技發展,可香港不但落後競爭對手,甚至落後於周邊的內地城市。其實,香港從來不缺錢、營商環境健全,身擁優勢卻落後於人,政府施政顯然是責無旁貸。當社會上,無論個人或企業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掙扎求存,不斷努力提升技能應付挑戰,服務香港市民的政府財金官員,亦需因應發展形勢,靈活變通,為港人謀福祉。

市民要求政府檢討理財政策,不是要大開糧倉派錢,也不是要政府盲目揮霍,而是希望政府認真檢討財政政策的效益,適量增加開支來支持經濟發展,改善民生,讓市民能分享效益,長遠則要善用財政資源來為經濟固強補短,針對戰略性的產業,在法規、市場基建、人才培訓方面作出配套支持,將盈餘轉化為長遠的競爭力,團結社會,共創繁榮。

昔日只顧食老本,虛度歲月,已成定局,如今只有齊心將目光向前,盡快檢討公共理財政策。在穩健理財的大前提下,讓盈餘用得其所,為長遠的經濟增長播下新的種子,全面提升香港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