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電子支付快掀爭霸戰

近年,金融科技正在香港慢慢孕育,直至去年十一月,金管局推出「儲值支付工具」,設立發牌制度以及監管這些金融科技在香港的服務,香港的電子支付市場才開始健康地成長。不經不覺已過了近十個月,市場好像冷卻了一點,究竟香港的電子支付市場發展如何?

銀行拓P2M勢加劇競爭

香港的電子支付可以分為幾類:第一類是利用現有信用卡渠道的金融科技服務公司,例如香港電訊旗下的Tap & Go、蘋果公司的Apple Pay、Google的Android Pay、三星的Samsung Pay等,好處是利用現在信用卡系統,可以省略很多與零售系統整合的麻煩,壞處卻是信用卡手續費非常昂貴,現在還要將手續費分成三份,包括信用卡公司、發卡銀行以及金融科技服務提供者,最終這些收費仍會轉嫁到使用者身上。

第二類是自建平台的金融科技系統,例如八達通的O! ePay及TNG。他們利用智能手機程式作用戶端,商戶端也同樣採用自家系統,沒有太多第三者參與,收費自然可以相宜一點。不過,與商戶洽談合作時,可能在收費系統整合上要花一點工夫,如果商戶以往已整合了八達通的支付系統,八達通在這一方面當然就較佔優。

TNG在去年推出後,積極開拓不同市場,例如很多外傭會利用TNG將款項匯到外地,涉及金額原來不少,所以絕對不容忽視。

另一方面,現階段滙豐銀行的PayMe,只是用來作P2P(人對人)的支付,由於利用信用卡付款而不收任何手續費,在坊間非常受歡迎,以現時滙豐銀行的規模,在不久的將來,應該很快便會開通P2M(客戶對商戶)模式,為這個競爭劇烈的香港支付市場帶來另外一番衝擊。

過江龍具實力易發圍

當然,還有過江龍爭奪市場,例如PayPal、支付寶以及微信支付等,他們因為在全球及內地有很多用戶,而且財雄勢大,他們若在香港大力推廣服務的話,威力絕對不能小覷。

一兩年後見汰弱留強

到底只得七百幾萬人口的香港,能否容納這麼多不同類型的電子支付工具?筆者相信現在還是起步階段,但再過一兩年,可能就會出現汰弱留強的局面,到時這些支付系統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整合,剩下的可能就會被市場淘汰。

方保僑

資訊科技及數碼媒體專家,於資訊、通訊、科技及電子消費品市場工作逾20年,現為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香港互動市務商會創會會長、香港消費電子產品聯盟主席及電子學習聯盟創辦人。

作者:方保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