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內地勞動生產力尋突破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近40年,每年平均實質增長率達8至9%,雖然近年增幅有所放緩,但依然保持高於6.5%的增長。持續40年的高速增長,相信在過去半個世紀,沒有其他國家可以比擬。

內地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源自改革開放和高度的市場化,釋放了巨大的生產和投資誘因,加上開放初期內地低廉的勞動力和土地成本,吸引外資(主要為港、澳、台)大量流入,讓本來缺乏資金的情況得以扭轉,更重要的是,外資不僅提供資金,亦為內地製造業和服務業引入生產和管理技術,當工人擁有更多資本財(Capital Good)和生產技術,勞動生產力(Labour Productivity,即工人每小時產值)必然提高,直接推動經濟增長,同時亦令工人賺取的實質工資有所提升,帶動消費,同樣有助經濟增長。

內地改革初期的資本依靠外資流入,但自九○年代後期,內地經濟高速增長帶來巨額儲蓄,至今轉化成龐大的投資資金。

近十年增長下降

大量的資本財引發勞動生產力的大幅提高,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的勞動生產力統計,一九九八年至二○一六年期間內地勞動生產力平均每年增幅為8.5%,二十國集團(G20)和全球平均增長分別為1.6%和1.3%。雖然內地工人平均擁有的資本總值只有30,000美元,遠低於南韓的110,000美元和美國的130,000美元,但內地資本增長極快,意味內地勞動生產力和經濟仍有極大增長空間。

但值得關注的是,內地勞動生產力增長率在過往十年一直下降,○七年的增長為13.71%,一直下滑至一六年的6.49%。根據ILO對未來五年中國勞動生產力的預測,增長料將進一步放緩至6.1%。

需發展工業技術

過往十年,內地勞動生產力增長率下滑超過一半,將進一步拖慢經濟的中長期增長。那麼,究竟為何內地工人平均擁有的資本總值增幅比已發展國家快的情況下,勞動生產力卻不斷下降?

其實,這現象跟其他已發展國家的情況差不多,當工人數量不變(甚至下降)時 ,每工人所擁有的資本量已達相當高的水平時,再增加每工人的資本擁有量,並不能以正比例地提升勞動生產力,這正正就是經濟學理論中的邊際遞減定律(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除了這個大部分經濟都面對的現象外,筆者已多次提出,內地利用信貸增長帶動的資本投資,很多都是低效、低回報的,造成巨大的產能過剩。中國要突破勞動生產力,可借鑑美國在上世紀二十至六十年代勞動生產力增長最快的時期,主要是生產技術和工廠機械化的結果,而並非單靠資本的投入。

不少經濟學者認為美國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機器人研發方面仍保持前沿優勢,將進一步推高美國勞動生產力增長,經驗都值得中國參考,以提升勞動生產力,保持中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包括中國經濟政策及發展。

作者:鄺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