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報告「錢」景黯淡

千禧科網泡沫爆破後,不少分析員發表的研究報告被指為投行業務找生意,存在利益衝突,監管收緊令其身價大不如前。到金融海嘯後,陷困的銀行業向盈利貢獻沒有直接幫助的研究部門進一步開刀,而歐盟明年一月三日起實施MiFID II新監管規例,禁止券商的研究報告與經紀業務作綑綁式銷售,勢對分析員構成新一輪衝擊。

《金融時報》早前引述數據供應商Coalition資料顯示,全球12家大型投行的分析員包括股票分析員、債券策略師和經濟學家的數目,分別由一二年及一五年的6,634及6,282人,降至去年底只有5,981人,即四年間銳減約一成,與環球股市近年迭創新高,經濟重拾升軌情況背道而馳。

歐盟規定明年起收費

券商及銀行一直免費向客戶派發研究報告,相關研究開支主要靠交易費用來補貼,但歐盟MiFID II明年實施收費後,客戶需以「真金白銀」購買,惟現時業界對研究報告如何收費似乎未有共識,強調傾向希望繼續不收費,而初步報價由微不足道到數十萬美元不等。

業界擔心若收費太低,會遭監管機構狙擊,收費太高則令客戶不滿,流失交易生意,正注視競爭對手的收費,並對最終收費水平持開放態度。

至於英國金融操守局(FCA)及歐洲證券及市場管理局(ESMA)表示無意就研究報告費用作出指引。

有基金經理表示,摩根大通的定息收入報告的報價為每年5萬美元(約39萬港元)基本費用。另邊廂,有消息指,德意志銀行及德國商業銀行則傾向對較小型的客戶採用「實報實銷」的收費計劃,擁有較多研究預算的大型對沖基金則給予無限量閱覽報告,更有可與分析員直接對話等貴賓式服務。

有基金經理抱怨新收費制度,因他經常對不同的大行研究作出比較,亦有對沖基金經理稱無法就明年研究開支作出預算。

研究預算料大削三成

另有交易員指,由於美國無計劃引入類似的研究收費制度,部分金融機構或把運作移向美國以避開歐盟的規例。

儘管MiFID II只適用於歐盟國家,但Greenwich Associates估計,歐美基金業將削減逾3億美元外購研究預算,而Quinlan & Associates去年一項對全球30家環球投資公司及投行的調查亦顯示,研究預算或大幅削減三成。

Vontobel資產管理投資總監Matthew Benkendorf指出,業界未來數年繼續面臨巨大成本壓力,裁減分析員的情況將會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