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順應市場規則 處理絲路風險

近期筆者主持的節目,圍繞着「一帶一路」、金融科技、大灣區三大熱門題材作系列報道,三者緊扣,「一帶一路」本身就是創新,而「金融灣區」、「絲路灣區」僅是配件(見上月專欄)。

創新,代表改革。今天是美國獨立日,自一七七六年從大英帝國獨立至今,已超過240年。盛強的美國,如今債務高達近20萬億美元,大於其他各國總和。美國危在旦夕?問題難有答案。回顧中國歷史,公元後的朝代沒有一個活上300年(清296年、唐289年、明276年、東漢196年)。東西方文化有別,但美國國勢轉弱則毋庸置疑。美國的改革,新政是推行自保的「大美國優先」。

一七七六年,英國不只走出一個美國,還有影響深遠的經濟學巨著《國富論》(亞當‧史密斯),其「無形之手」的市場運作理論,帶動全球倡議自由貿易發展至今。

中國的國際貿易,始於七十年代末的改革開放;僅二十多年,於二○○一年加入世貿,躍升貿易一哥;今天倡議「一帶一路」,與冒升的第三世界共建「利益」共同體,推動新一輪國際貿易,是第三次融入世界的歷史時刻及抉擇。

忌妄想改變市場模式

這些年頭,世界形勢驚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在沒有戰爭下灰飛煙滅,解體十五國,惟經濟未好轉;數年前的中東,雖不涉及大國戰爭入侵,「阿拉伯之春」動搖極權執政,部分內戰至今。今天中國所選,繼續打經濟牌,改善民生,屬對與錯不言而喻。

現金啟動工程,帶動合作。但會否爬升至負債大國,風險令人擔憂。多個基建項目呈現簽約雷聲大、動工雨點小。周小川行長發言,一再強調投融資應以市場化為主。

針對風險,愈來愈多智庫提供分析,例如經濟學人智庫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風險評估」(見去年八月本專欄)、鳳凰國際智庫的「國家風險地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國家基礎設施發展指數」、人民大學「能源投資政治風險指數」、電子科學研究院的「信息化投資指數」、「差旅風險地圖」等等,好不熱鬧呀(見圖)。

遺憾的是,分析欠缺重要元素。今天沿線國家豈只「民主」,不少淪為「民粹」。投資其中,千萬別妄想改變其「市場」模式,更不須批評相關制度。筆者三十多年的操盤心得,勝利皆因「順應市場」。

從民間出發可減矛盾

以印尼雅萬高鐵去年停工為例,哪怕兩國元首關係再好,奉行高度「民主」的社會是不懼及不隨意服從舵手的。中央應設專題「創新」研究,以平常心順應市場。鼓勵民間驅動,聘當地優才領兵,做到深度「包容」;多從民間所需出發,減矛盾爭執;評估進度預留合理空間,免錯算成本。

陳鳳翔博士

三十年資深銀行家,一帶一路國際發展聯盟秘書長、城大MBA課程協理主任兼客座教授、銀行學會出版事務委員會高級顧問、人民幣通識主持人,於英國和香港取得金融學等三個碩士及博士學位。

作者:陳鳳翔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