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論檀:中國電影市場神話破滅?

六月二十三日《變形金剛5》在內地上映,此後幾天,影評人及普通觀眾不斷把差評投向各大電影打分平台。《變5》選擇中國觀眾口味最挑剔的時刻,來講一個不怎麽樣的故事。

中國市場這個被寄予厚望的金主,票房卻斷崖式下滑。截至六月二十九日,總票房約10.8億元(人民幣‧下同)。《變5》上映當天,貓眼電影給予的總票房預測為26億元,目前已下調為18.7億元,而傳言中的製作成本則為2.1億美元。

三大虛火逐一消失

導演米高比爾一向擅長爆炸和大場面的塑造,《變5》卻轉身講一個複雜的故事。無論對於中國觀眾還是美國觀眾,這是無法接受的。

《變5》另一個錯誤在於,高估了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中國觀眾對荷里活大片已經進入審美疲勞期,加上整個電影市場的泡沫正在被戳破。中國市場票房持續下滑,並且沒有任何反彈迹象。

中國電影專資辦官方數據顯示,首季線上購票率為76%,線上購票人次3.1億,按平均每張票3元服務費計算,整季服務費總額9.3億元。剔除服務費,票房僅136億元,同比下降達6.5%。一七年一季度票房同比下降1.7%,與一六年同期增幅51.2%相比幾乎是雪崩式下跌。

曾經助長市場虛火包括大規模票補、電影票房證券化和保底發行的三板斧,也在被逐漸叫停。

大規模票補可說是中國特色,一般院線低價票在30到40元之間,而各網絡平台經常出現9.9元甚至更低的電影票,中間差價自然是發行方或平台的補貼。此前票補力度最大的是一四到一五年,國產電影票房不斷創新高,於一五年突破440億元。刺破票補的虛假繁榮,依靠票補渠道的院線收入必將大減。

電影證券化是中國電影市場一大特色。發行方通常把票房與理財產品綑綁銷售,為了提高收益,會在實行票補政策的同時,再附加午夜/冷門場次刷單的手段。

保底發行是票補和證券化限制市場下迫不得已策略。所謂保底發行,即發行方對製片方承諾,就優質影片制訂一個雙方都可接受價格。即使實際票房未達保底數字,發行方還是要按這個數字分帳給製片方,若超出,分帳比例會有利發行方,傳言《變5》保底發行就有26億元。但實際情況是,一六年暑期檔,除《盜墓筆記》完成了10億元發行保底任務,其餘影片全部仆直,隨後的十一黃金檔幾乎無影片再嘗試保底發行。

提升質素 才有生機

擠出以上三大泡沫,中國電影可能回到真正重要的──好好拍電影。現在,大部分人在照騙裏騷首弄姿,組明星團、抄網絡段子和追逐市場熱點式的打法將不再實用。

中國電影在泥沼中,那些無聊的大電影在人傻錢多的市場中招搖。挖掘人才、與國外技術強強聯手提升影片質量,中國電影才可能有一線生機。

獨立經濟評論家 葉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