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房調控初見效 憧憬鬆手不實際

去年中國樓市政策轉向,重推調控措施,終初見成效,泡沫有停止擴散迹象。

近期內房股逆市而行,紛紛偷步炒上,資金押注中國穩增長的大前提下,樓市調控一如以往,一見效就鳴金收兵,見打擊投機收效,無形之手很快又會由緊變鬆。不過,此一時彼一時,內地經濟環境今時不同往日,只怕炒家一廂情願,最後偷雞唔到蝕渣米。

國統局公布五月全國七十大城市住宅銷售價格,按年升幅放緩至百分之十點四,也是連續六個月升幅收窄,反映樓市上升動力,在調控措施加劇下開始退熱,新建與二手住宅,按月錄得升幅城市數目分別減至二十九及十八個,樓價續升城市佔調查城市已不足一半。

去年十月,最先推行壓抑投機措施的一線城市,「北上廣深」於升級的「認房又認貸」猛招夾擊下,重要指標之一是首都北京的二手住宅價格,按月由升轉跌,更甚是部分地區二手放售叫價,較去年高峰跌價近兩成。種種迹象顯示,中國樓市即使未到搖搖欲墜,也幾可肯定已通過高峰的拐點,準備進入調整周期。

吊詭的是,股市資金反其道而行,部分標的內房股近日愈炒愈癲,遠遠超越去年高位,一來投行大合唱,賭調控一見效,將一如以往很快成為穩增長國策下的犧牲品,在避免經濟放緩過快,推動新一浪財富效應及GDP數字,調控措施很快會被迫下架。

的確,自中國經濟開放以來,每當樓市在政策下回軟,調控措施便會由緊轉寬,資金隨後一窩蜂湧進樓市,分享新一輪資產盛宴,樓價不久又突破上一次高峰,周而復始進而又有新調控。在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增長驚人,反覆通過刺激及調控政策以時間換取空間,時而扶持,時而打壓的變種中國式計劃經濟無疑取得成功。

不過,時移勢易,海嘯後全球經濟跌跌蕩蕩,內地高增長不再,世界工廠有被其他勞動成本更低的新興市場趕過迹象,經濟結構轉型未竟全功。況且,長期粗放型經濟的後遺症,導致社會投資過度,債務危機瀕臨爆煲,已到政府不能坐視不理的地步,供給側改革加快,今年金融監管進一步收緊,去槓桿下市場利率快速回升,中國特色的「縮表」早已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環球央行進入收水,低息環境難以持久,近日市場卻憧憬下半年內地放寬辣招,屆時樓市受刺激又會再癲過,只怕是過分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