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何解殼股愈打愈貴?

「殼股買賣」在本地監管單位的眼中,向來是未符要求的企業「走後門」上市的不正常行為,一直設法打擊,但這類買賣從沒停過,應對「殼股買賣」的條例一再收緊,最終真正符合「殼股」資格的上市公司「殼」,無論主板、創業板都愈來愈少,導致兩者殼價愈舞愈高,有價有市。

據悉,完全符合資格的主板上市公司「殼」,開價8至10億元也有買家願意支付,創業板上市企業的殼價亦逾4億元,導致莊家乾脆利用創業板上市門檻較低之便,「啤殼」漁利,讓監管不惜藉改革上市審批架構,甚至計劃提高兩板上市門檻來加以遏止。

提高上市門檻弊多於利

「啤殼」意圖轉售圖利這類行為迹近訛騙,監管機構理應徹查並繩之於法。然而,這只屬一小撮人的行為,不難查證,純粹是執法問題,倘若因此改變市場行之有效的制度,對市場發展及真正需要透過上市尋求資金協助發展業務的企業,都並非好事。

縱然一如傳聞所說的分別提高了兩個板塊的上市門檻,又如創業板近期差不多所有上市個案都沒有了慣常採用的全配售機制,是否能夠杜絕類似的情況發生?

從表面看,監管機構收緊了創業板新股透過全配售方式上市,確實讓近期上市新股的波幅明顯收窄,甫掛牌即以倍數上升的景象暫不復見。但這究竟是銷售方式改變,因此有了合理公眾持股量的結果,或是由於有關人士迴避監管機構嚴查,暫時收斂一下使然?欠缺知名度與業績支持的創業板上市新股沒有了全配售或特別安排,一聲改以部分供公眾申購,甚至全數供公眾申購,便能引來數以千計的散戶投資者「踴躍」認購,確屬匪夷所思,業內人心中自然明白。

注資限制須防矯枉過正

說到收緊監管,提高主板及創業板新股上市門檻,若傳聞屬實,或會驅使更多未能夠符合新的上市門檻要求的企業「走後門」,透過買殼以上市,結果將推高殼價,令上市公司殼變成奇貨可居,間接給經營缺乏進取的上市企業控股股東帶來賣殼誘因。

事實上,上市企業控股權易手,在證券市場向來都有出現,但令監管當局大為緊張者,便是市場既然訂立有符合上市資格的規則,企業不依照規則進行申請,卻繞過監管單位的審批,借殼上市,認為是「走後門」,不可以接受的行為,因此素來設有關卡,例如控制權易手之後兩年內不能改變有關企業主營業務,否則便視作逆向收靠,必須按照新股上市程序重新申請等條例來加以遏止。

這個做法從市場發展及投資者利益的角度看,我認為不宜一刀切,以防矯枉過正。

績差企業易主利小股東

對於一些股價長處低谷,交投稀疏,小股東套現無從的上市企業,控制權易手,注入更具前景的業務,對市場及股東未嘗不是好事。

筆者對於市場正常買賣殼活動素來是持有特別的看法,不妨認真探討是否適宜把其納入恒常監管之下,並非是說要把該類活動管死,而是要把其正常化,並置於常規監管之下。

免責聲明: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許照中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從事證券業40餘年,曾任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及政府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等職務,現時亦是多家於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

作者:許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