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內地經濟增長按季有放緩迹象,突傳來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中港信貸評級,並預期中國財政狀況在未來幾年將會惡化。這雖是一家取態,但或多或少反映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債務風險及經濟失速的憂慮,而評級下調亦無可避免會影響企業的融資成本,在內地經濟前景面臨挑戰下,香港經濟亦難獨善其身。
首季內地經濟表現略勝市場預期,惟踏進次季又再現放緩,四月份進出口數據遜預期。此時此刻,穆迪下調中國主權評級,預期中國負債水平持續上升,經濟增長可能進一步放緩,未來幾年中國的財政實力將受到損害。
一家享有行業領先地位的國際評級機構,廿八年來首次降低中國評級,意義可不小;而按過去經驗,其他國際評級機構很大機會跟隨下調中國以至香港的信貸評級,屆時將進一步對中港兩地金融市場帶來負面影響。
事實上,中國主權評級被下調,意味中國政府及企業的舉債成本會上升,這對於經濟正處L形底部運行的中國,無疑又再添壓力。這些年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推動經濟結構供給側改革,可惜在出口遠未復舊觀、製造業處轉型樽頸、房地產泡沫、內部需求增長放緩等諸多問題依然待解決,要達到「穩經濟」的目的,就必須依賴政策刺激,可這將無可避免地增加政府債務及國企負債水平,以債冚債的同時,外匯儲備趨跌,外界關注中國將現信貸危機及經濟失速也不無道理。不過,中國財政部的回應是外界高估了中國經濟困難,但到底是中國太自負,還是外界太悲觀,就要做事後孔明。
另一方面,香港經濟與中國經濟唇齒相依,尤其是兩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程度日增。雖然港府較少發債,財政儲備充足,但別忘記今時今日人民幣業務和內地資產,佔香港金融機構盈利和資產比率是前所未有的高,在內地經濟增長放緩而債務槓桿持續增加之下,一旦引爆系統性風險,香港經濟亦必然遭受衝擊。
再講,環顧今年以來,國際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美國利率正常化、香港樓市泡沫化、港人供樓負擔比率上升並逐漸拋離過去廿年長期平均水平,風險上升也是客觀事實,且皆非等閒。
其實,評級機構下調信貸評級,港人更應改變心存僥倖、老是旨望內地政策傾斜打救的心態。大家既要提高風險意識,也要及早檢討個人和企業信貸風險,提防一旦危機來襲,能否經得起經濟逆境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