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通脹目標醞釀上調

維持物價穩定是聯儲局政策任務之一,經過通脹和息口長期低企後,美國二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升幅終於近五年來首次突破當局的2%目標。不過,現時市場上有不少聲音主張修訂通脹目標,包括容許通脹永久或暫時性地高於目標水平。

回顧九○年代和○○年代,2%通脹被視為不會高得擾亂企業決定和薪酬談判,亦不會低得令利率難以控制。

然而,金融危機過後,全球央行今天面對的問題,不是高通脹,而是人口老化、長期增長放慢,以及儲蓄率上升,這些因素令實際自然利率,亦即經通脹調整後的均衡利率維持低企。

由於央行透過調控短期利率來管理經濟,而若自然利率非常地低,當央行嘗試減息時便很容易出現息口跌至零的風險,亦即逆境時缺乏空間刺激經濟。

經濟師籲准短暫超標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布蘭查德早於一○年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師時,已提出4%通脹目標的議題。

聯儲局官員拒絕改變通脹目標的構思,原因是此舉太容易引起混亂,但這個議題最近又重新受到關注,而且愈來愈多經濟師提倡採用其他方法,在毋須上調目標的情況下,同樣能夠達到容許通脹升溫的效果。

聯儲局經濟師基利和羅伯茨早前發表報告,不支持上調目標,但認為經濟衰退後,決策者應容許通脹暫時高於2%,讓經濟有較大增長空間及更多時間收復失地。雖然聯儲局現時仍以2%作為通脹目標,但立場已見軟化,三月份議息聲明就暗示容忍通脹短暫超標。

事實上,其他國家央行亦有類似傾向,日本央行去年便銳意讓通脹升至2%目標以上;瑞士央行則考慮在2%通脹目標上重新引入區間,容許官員在有需要時讓通脹高於或低於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