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出口改善 經濟穩中存憂

中國三月份進出口數據比市場預期好,加上通脹受控,有助首季經濟企穩。然而,經濟結構性失衡問題仍有待妥善解決,而中美關係、朝鮮半島以及中東局勢發展存在不確定性,中國經濟可否延續良好勢頭存在變數。

內地三月份以人民幣計進口按年增長逾百分之二十六,表現理想;出口按年增長逾百分之二十二,遠勝市場預期。首季計,出口增長近百分之十五,進口增長逾三成,主要受商品等原材料需求帶動,而去年末季人民幣的貶值潮,相信亦一定程度扶了出口一把。同時,內地通脹亦持續受控,三月份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升百分之○點九,幅度低於預期;工業品出廠價(PPI)亦在連續五個月擴張後開始回落,反映工業企業回補庫存周期接近尾聲。整體而言,今年首季內地經濟算是有一個向好的開端。

事實上,內地在推動經濟結構性改革和促進對外貿易上下了不少工夫,如積極拓展第三產業,致力透過產業升級刺激內部需求,讓新舊經濟順利交接;另自貿區增至十一個、新設七個自貿試驗區,以及推廣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等戰略,配合「一帶一路」的發展,冀能為外貿作出貢獻。

不過,細看最新的外貿數據,風險因素仍然存在。其中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結束連續四個月升勢,維持四十點二,次季能否延續首季穩局尚未可知。另外,三月份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達一百七十七億美元,遠高過二月份,兩國貿易爭端如何化解,是避無可避的問題。

無可否認,中美貿易關係對內地外貿穩定的影響至關重要。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以來多次提出貿易保護主義、美國人優先、擬向中國貨品徵重稅、美元強勢利好美國經濟等等言論,令中美關係潛藏暗湧。可幸本月初兩國元首會面氣氛平和,雙方並同意開展中美貿易百日計劃,美國亦不會將中國列為貨幣操控國,特朗普指美元過強、傾向維持低息等等,開始理性處理問題,對中國而言無疑是正面的發展。

到底未來三個月中美雙方能否就貿易問題達成互惠互利的共識,不僅關係到人民幣匯率穩定及外貿增長能否在次季延續,還關係到全球經濟復甦步伐。投資者別因首季內地經濟趨穩就變得過於樂觀,反而要有心理準備,次季外圍風險因素充斥,足令基本面產生巨大變化,並引發金融市場震盪,風險防範意識切勿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