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隨着經濟下行,企業紛紛表示日子不好過。但華為、OPPO、Vivo和伊利等一批企業卻實現了逆增長。面對不確定性,這些企業回歸了企業本質,一是好的產品,二是服務好每一位客戶,實現可持續增長。簡單來說,就是堅持員工好、管理好和產品好。
去年中國手機出貨量,華為給出1.4億的數字,而OPPO、Vivo合計為1.65億,成為眾多手機生產商中最大贏家。過去很多廠商對其營銷模式與戰略不屑一顧,但到頭來卻發現,華為、小米等一眾企業都轉向開始學習「OV」兩家的模式。
之所以把OPPO、Vivo兩家公司放在一起,因為其最主要投資人為都段永平。段氏同時也是創始人之一,原步步高總裁。現在兩家企業為合伙制,全員持股,也是一個利益分享機制。這兩家出身是一樣的,但現在不能說是一家,股東完全不一樣,基本是高管層控股。從產權上來講,完全是兩個企業。
OPPO和Vivo在互聯網概念大行其道的今天,堅持依靠營銷、渠道和產品說話,贏得大量擁躉。「OV」成功最重要的兩點,是其公司文化氛圍與渠道掌控力。
一四年之前,中國網民逐漸從功能機向智能機過渡,無論是風頭正盛的小米、華為,還是其餘的知名玩家酷派、HTC和「OV」,因為趕上了這一波需求不斷擴大自己的版圖。其中「OV」最強勁的對手小米,幾年之間估值迅速上升到400億美元級別,主要依靠的是低價位智能機。儘管小米一直以「為發燒而生」作為口號,強調自己的性價比和強大性能,但一四年之後,群眾的需求從智能手機轉向中高端智能機,尤其是看中品牌溢價。此時,華為、OPPO和Vivo的優勢逐漸顯示出來。
中國市場巨大,差別明顯。從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到省會、地級市、鄉鎮和村莊,需要不同的品牌。大城市的顧客和品牌的資訊不對稱比較少,自主性強,受渠道的影響比較小。愈往四五線城市深入,消費受到品牌和渠道的影響就愈大,並且對渠道的服務依賴性很強。
中國消費者們還有另一個有趣特點,那就是對價格極端敏感。「OV」兩家的旗艦機型價格都接近3,000元,消費者通常不會考慮價格太低的手機,小米的用戶都會被視為比較特立獨行的,尤其是「年輕人的第一部手機」口號一出,讓人覺得這個人群收入偏低。「OV」另辟蹊徑,強調較高品味和社交體驗,並且做足營銷,定位是十分精準的。
回歸傳統渠道並做到極致,尤其是在三四線城市渠道下沉的能力,是「OV」另一個武器,甚至華為、小米等公司也望塵莫及。「OV」擁有龐大的線下網絡,在小米大談互聯網模式、去中間環節時,「OV」利用龐大的代理商資源,觸及廣大的四五線城市。截至目前,Vivo擁有線下零售實體店超過25萬家,售後服務中心達到430餘家,實現線上和線下渠道的充分覆蓋。
一四年底,OPPO擁有近14萬家銷售網點,一五年這一數字上升至20萬家,其中10%屬於營運商渠道,剩下90%均為代理商。而華為線下零售店僅為1.1萬家,遠低於對手。
價格曾經是中國消費者最關注的一環,但OPPO、Vivo和華為等企業,再次證明了等風口過去之後,消費者依舊看重產品的質量、營銷和服務,用心服務的企業,找準定位的企業,最終還是會脫穎而出的。
獨立經濟評論家 葉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