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漸進式上市制可行

很多人有一個錯覺以為創新來自創業,只要有新念頭就創建新公司去進行。當然在一間規模較大的機構裏創新難度較高,因為會影響較多員工和部門,阻力比較大,動力不足。

不過,這不表示大機構一定不能創新,畢竟它亦是由小企業長大而成。於是,有些大機構在內部組織特定負責創新的研究單位。

遺憾的是,很多時候大機構工作人員比較因循,創意貧乏。亦有些家族式大企業,欲靠富二代來領導創新,這就要看其志趣和能力了!否則,就需要倚靠外援,透過收購或合併其他蠻有創新精神的企業來壯大團隊。

究竟初創企業如何成為大型企業?在風險投資行業內有一條方程式。初創企業的起動資金由創辦人籌措,然後加入天使基金投資,跟着吸引私募基金作A輪、B輪、C輪,以至N輪投資,直至上市。這似乎是金科玉律,牢不可破。原因是這些基金都是希望股份升值,然後於上市時將股份套現。企業上市之後,就可以繼續作收購或合併來壯大規模。

有助培養初創企業

有人可能認為,收購合併的不一定要上市公司,兩間企業自己內部協商,一樣可行!這是對的,不過就欠缺公信力。試問一間經過嚴格審核,上市後敢於將財務報告公諸於世的企業,是否更值得收購或合併呢?

可惜,現時香港上市門檻非常高而且狹窄,只有創業板和主板,不能循序漸進地培育初創企業。上市如求學,沒有可能一下子從小學生就跳到成為博士生畢業!看來,我們還需要加上中學、大學、碩士等階梯,依次是第五板、四板、三板,才能漸增企業的成熟度,提高價值,令公眾人士願意和放心投資!現時的制度簡直是揠苗助長,以及透明度不夠高!

那麼,怎樣才是中學程度?當然要經過升中試!合格之後就要學習面對公眾,愈多人認識就愈好!這是一個監督引導的過程。監督固然重要,其實引導才是精粹!

為了減低對企業的震盪,這個負責督導的群體可以是一個規模較小的專業團隊。經過歷練和培訓,這個企業就能夠考大學入學試。經過督導委員會的推薦,就可以入大學了!在大學階段裏,企業就可以建立規模系統,向碩士階段邁進。在碩士階段裏,企業可進一步收集業務發展數據,從而計出各項業績指標,科學地管理起來。那麼到創業板時,已經是一個現代化的企業。只要不斷改善經營一段短時間,就可以升格到主板,進行最廣泛的公眾集資。

督導監控助投資者

這個過程,也是教學相長的。這個督導委員會可以了解這些上市公司的情況,來制訂一些扶助培育投資者的措施,減低風險。不同階級的企業可以配置不同程度的投資者。成熟的企業加上成熟的投資者,就是最理想的狀態!

屈國良

香港電腦學會創新及創業會教練,也是香港電腦學會終身資深會員,並擔任香港電腦緊急事故中心諮詢委員、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訊息產業專家等。

作者:屈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