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認識宗教文化有助投資

新正頭,祝大家投資有道!萬事亨通!漢人有過春節習俗,香港信眾有除夕夜往黃大仙祠上「頭炷香」習慣,以虔誠之心換來祝福保佑,投資者則祈求戰無不勝。惟金錢賭博非所有教義皆接受,宗教教條各有差異。認識多點宗教文化,有助提升一帶一路走出去的成功概率。

教義與金融有關係

新中國主張無神論,傳統則有兩大「本土宗教」,儒、道起源於春秋及先秦,逾二千年歷史。佛教(釋迦牟尼)從外傳入,三者合成「民間宗教」,統稱「儒釋道」。中國容許少數民族自治,西北地區長期保持伊斯蘭教信仰;隨着改革開放,拜佛、拜神復燃;與西方交往也促使基督教活動加快。

聯合國一九四八年憲章早已賦予人人擁有宗教或信仰自由。目前四大教派為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和道教。西方國家多以基督教為主,人數超過20億;靠近中國西部的中亞、以至中東和北非屬於伊斯蘭教,擁10億以上信徒。佛教徒則聚居於亞洲的南部和東部。所以,中國的宗教文化也有東、西部之分,與國際之間有不同的地域接軌和連繫。

細看南方絲路,三大宗教主導。印度佛教北傳中國,西(南)傳中南半島。歷史因由,華人聚居南洋,雙重影響,國家多為佛教(六國),直接與中國領土接壤(見圖)。佛教被老、柬定為國教,當中四國人口約九成信奉,累加教徒1.5億;伊斯蘭教僅印馬汶三國,但印尼人口眾多,令教徒人數居首,超越2億;天主教在菲律賓和東帝汶都是國教,總人數近1億。由此來看,中國在海絲國家的發展,以鄰近中南半島較易溝通。

有研究分析指出,宗教與金融發展有一定關係,當中列舉了一些分析例子:

道教:自然之道,亦有術數推論,法術或風水成理財技巧。

佛教:寡欲無求,輕視進取借貸;因果循環,誰許惡意併購;內涵修心,疏忽防衞對抗,致亞洲風暴的金融大鱷掠奪有機可乘。(東)南亞佛國,經濟表現勢弱。

東南亞宜多加關注

伊斯蘭教:《古蘭經》示,勞動換取回報,禁金錢賺利息;反對投機,礙金融衍生品發展。石油以外,經濟發展緩慢。「伊斯蘭金融」,將是缺口突破。

基督教:私有產權,意同經濟理論;金錢價值,轉化市場經濟;財富保護,鼓勵合法經營;凡此種種,推演金融哲學。西方大國多信奉基督教。

由此推想,能深入研究不同宗教,應用到金融經濟,對一帶一路不同地方的投資風險將可降低,勝算可提高。香港按地理及宗教文化優勢,大部分東南亞國家宜多加關注,按企業背景,可作選擇性的有部署切入。

陳鳳翔博士 

三十年資深銀行家,一帶一路國際發展聯盟秘書長、城大MBA課程協理主任兼客座教授、銀行學會出版事務委員會高級顧問、人民幣通識主持人,於英國和香港取得金融學等三個碩士及博士學位。

作者:陳鳳翔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