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IPO取代發債行不通

在一六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及最近幾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都強調把防範中國金融市場的風險作為一七年工作重點。中國金融體系最大風險主要表現在三方面:房地產泡沫過大、人民幣貶值預期難以逆轉、企業債務負擔過重過高。

對於如何化解中國企業債務負擔過重問題,國人一向高論是,中國企業的債務負擔過重,最重要問題是中國融資結構不合理,即企業間接融資比重過高,直接融資發展嚴重落後。發展中國的直接融資及增加其比例,特別是股票融資,是促進實體經濟企業發展、降低銀行風險、降低企業債務風險最有效工具,是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必要舉措。

從一四年下半年開始,政府就有此明確傾向,冀以股市發展來緩解企業融資問題,以此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及以股市財富效應來增加居民消費。惟一五年股市波動,不僅沒有達致政府所願見目的,反令投資者信心大跌。從一五年下半年起,股市進入一個自我修復及投資信心恢復期,期間政府沒有放棄股市這個基本功能,尤其進入一六年下半年起,政府又加快IPO步伐。

A股信心仍未恢復

在一六年,IPO宗數和融資額創近5年來新高,再融資規模創紀錄。隨着一七年樓市可能面臨調整,政府又可能把經濟增長及企業融資的焦點放到股市上。政府冀IPO加速擴容,既可化解企業債務過高風險、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及增加企業融資管道,又可為今年經濟增長增加動力。

不過,股市很難承擔如此重大責任。若政府僅按一些所謂專家所指理由而這樣做,也許會如一五年股市暴漲暴跌、一五年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及一六年房地產泡沫吹大的結果一樣。

對於股市來說,並非股市規模大小能容納多少新股發行的問題,而是投資者信心問題。股市信心還未到具有正常及健康的階段,想投資者入市並不容易。

樓市資金難返股市

許多人指望隨着一七年樓市調整,一六年湧入樓市的資金會回到股市,這可能是一廂情願。前十幾年凡是湧入樓市投資的,由於樓價只升不跌,沒有誰不是狂賺的,要投資者退出幾乎不可能。樓市以炒作為主導,調控又未令樓價跌,投資者因而不會退出,資金如何可流向股市?

在當前股票審批制的發行制度下,在股市的信心自我修復的過程中,若以一般性股市理論來討論IPO問題,並以此加快IPO的發行速度,不僅股市信心難以恢復,反之會再惡化,由此引發股市指數下跌也正常。

改革上市始有轉機

市場一旦發現這種意圖後,投資者唯一選擇只能是走為上策,股市下跌無可避免。只有股票發行制度轉向註冊制,增加IPO發行速度,才能達到優化上市公司品質目的。惟股市發行制度與註冊制相差太遠,政府對此得認真考慮,否則股市要走出困境是難上加難。

易憲容

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

作者:易憲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