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未企穩 振經濟路難行

由中國官方及民間分別統計的十二月製造業PMI出現背馳,官方數字下跌兼遜預期,財新數據則上升兼勝預期,兩者落差正反映製造業仍未全面企穩,展望今年不明朗因素有增無減,振興經濟之路仍然艱巨﹗

財新中國製造業PMI十二月數值為五十一點九,乃一三年一月以來最高,其中分類數據顯示新業務增長穩定,帶動產出指數升至近六年高位。另一邊廂,官方的數值為五十一點四,按月回落零點三個百分點,顯示增長動力輕微放緩,而製造業用工連縮三十八個月,年尾廠商不但沒有填補離職員工空缺,反而繼續壓縮成本,廠商取態慎審可見一斑。

數據出現分歧或與調查採納對象差異有關,財新統計重點在較小型的民企,官方則集中在大型國企,揭示了民企較靈活的市場應變特質,慶幸的是兩者均保持在擴張區間,反映實體經濟下行壓力有所緩減,不過製造業現況與全面復甦卻仍有一段距離。

令人憂慮的是,採購庫存及新訂單或未能持續改善,特別是近月內地多地區受霧霾天氣影響,部分企業須減產限產,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及運輸成本上升的企業比重均連月上升,企業經營成本壓力增加,在實際利率趨升下,須提防一旦物價持續上升,又再為振興實體經濟增添變數。

事實上,目前內地製造業正處於升級轉型的十字路口,「世界工廠」已沒出路,低端產能被淘汰,中高端技術和智能製造發展又趕不上,青黃不接。在華南地區,不少製造企業在生產設施無利可圖之下,紛紛將廠房土地改建成住房出租或轉售,更有民企高調往海外設廠,並明言中國企業稅負比美國還要高云云。

中國經濟內部問題多多,外部風險更大,尤其是候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貿易的敵視態度,中國出口將成為箭靶,再加上特朗普表明要以減稅振興美國製造業,對正處轉型瓶頸的中國將帶來更嚴峻的考驗。

雖然近季人民幣貶值,再配以稅制改革及貨幣政策鬆緊度的調節,可一定程度紓解企業困境,但中長期能否順利找到L形底部,重建增長動力,就要視乎今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其關鍵在於打破口號式運動的局限,切實推行體制改革,並着手完善知識產權、人才體系保障以及企業信用制度,加大發展中小企業,釋放創新能力,只有來一場全面徹底的改革,中國經濟才能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