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油產有喜有愁 礙經濟慎防滯脹

油組的一紙減產協議,不但谷起油價,亦證明了自身的存在價值。環球通脹頓感壓力,飽受通縮威脅的國家心中暗喜,增長乏力的原油入口國卻有滑向滯脹的風險。油價上升,雖緩解了一眾原油開採商的經營壓力,但用油大戶卻未作對沖的企業,又要為勒緊褲頭做好準備了。

經過多輪的明爭暗鬥,昨日油組成員國同意將日產油量減少一百二十萬桶,新日產目標為三千二百五十萬桶。非油組國家亦同意日減六十萬桶,俄羅斯佔了一半,油組將建立專責委員會監督減產。在減產力度超出市場預期下,油價應聲曾飆一成。

歸根究柢,近年油價低企的本質是供過於求。環球經濟復甦乏力,需求不振,而美國頁岩油氣的崛起及能源政策的改變,令到供應驟然增加。沙特原本為保市場份額,堅拒減產,憑藉本身油田易開採、石油設施先進的特點,不惜以本傷人,企圖逼退頁岩油氣的新興力量。可惜事與願違,財政失血不斷,被迫改變策略謀求油組減產。

然而,剛獲准恢復輸出石油的伊朗,自然強烈反對,加上俄羅斯等非油組成員國虎視眈眈,內外交困下減產計劃一拖再拖。百般無奈下,沙特惟有頂硬上。事實上,在今次減產協議中,沙特削減的份額最大,而死敵伊朗則是唯一產量不減的國家。

其實,市場對今次減產協議能否全面執行,以及當中的參考產量數字仍抱懷疑態度,但經歷今次拉鋸談判,在油組內部、非油組成員國之間,建立起了產量參考及監督機制,為日後的協調行動打下基礎。而今次的協議,不但扭轉了市場對油組名存實亡的形象,亦勾起了七十年代油組所發起的禁運,令到一眾歐美大國通脹飛升的痛苦回憶。

當然,各國已今非昔比,早就致力能源多元化,但原油始終是工業血液,所涉化工產品數以萬種,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大幅削油產推升價格後所掀動的通脹風險更是不容忽視,尤其是耗油大國如中國及歐洲等原油淨進口國,長期的通脹壓力勢大增,低息環境相信也難以持續,這對於經濟增長似有若無的歐元區將是迎頭重擊,出現末日經濟學家口中的滯脹亦不可抹殺。

事實上,聯儲局鐵定收水,令美元強勢畢露、國債孳息率及大宗商品價格急升。現時環球經濟增長乏力,卻要面對原料價格狂飆、資金成本昂貴以及資產泡沫處處的困境,一旦應對不當,滯脹噩夢恐會隨時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