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華信貸漸入實體經濟

統計數據顯示,自一四年以來,中國的信貸顯著增長,一六年第三季度的銀行信貸相對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由160%上升至214%,大幅超越○八至一○年同期的升幅。

然而,迄今為止,信貸增長的影響僅在金融和政府經濟體內浮現。反映家庭及私營,或國有非金融企業、非金融私營經濟體的M2貨幣供應,只有溫和升幅,自一四年初以來,平均增幅12.3%,低於同期的境內總信貸平均19.7%的增長。

過去幾季GDP穩定

令人費解的是,雖然信貸在過去兩年半以來迅速增長,但反映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升溫的指標,仍算處於正常水平,未足以啟動限制信貸增長機制。信貸過度增長的影響,何時會波及金融和政府部門以外的環節?我們近期察看,問題並非原先估計嚴重,因金融和政府部門過度增長的信貸資金,已逐漸流入私人非金融經濟。

中國的官方數據顯示,GDP過去幾季出乎意料地穩定,實際GDP符合官方目標,在一六年首三個季度的按年「實際」增長率為6.7%。然而,私營經濟體的增長預測數據(不一定用作比較實際GDP數列)則較為波動。

○九至一○年,信貸大幅上升之後,反映預期經濟活動或GDP的指數(根據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數年前提出的三個指標: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貸款發放量編製而成,民間泛稱克強指數)由零增長至25%,並在取消信貸刺激政策後放緩。以該指數所反映的經濟活動,亦繼續放緩,直至一五年底跌至零而停止。大部分國有企業,當時明顯處於衰退期,但一四年以來推行的信貸刺激措施,帶動經濟活動於一六年大幅回升。

PPI止跌有啟示

即使指數只是作為國有部門表現的參考代表,但仍能反映當時刺激政策所帶來的成效,最終體現在實體經濟,推動市場經濟應有的強勁表現。

更有趣的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自一二年初以來,連續四年錄得按年2至5%跌幅後,最近停止跌勢。初步而言,一四年以來信貸加快增長,有望幫助扭轉過去四年通縮的勢頭,並可望在未來幾個月,帶動指數回升。

若從較長遠角度看,中國PPI過去經歷三次從負水平大幅回升,都與經濟出現明確發展有關。在九九至○○年期間,「科技泡沫」末期,全球商品價格暴升;在○二至○四年期間,中國外貿盈餘顯著增長,人行實行貨幣擴張政策,一度出現通脹。在○八至一○年期間,雖然世界貿易崩潰,但中國推行龐大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貿易和商品價格曾回升,出現房地產泡沫,並再次出現短暫通脹。

通脹周期料重臨

考慮到自一四年信貸擴張的規模和執行年期,以及信貸擴張一旦波及其他經濟體,則中國可能會出現自九八年以來的第四次通脹周期。

祈連活

祈連活(John Greenwood)為景順集團首席經濟師,亦從1998年起獲委任為香港外匯基金貨幣發行委員會的委員。祈連活最為港人熟悉的是其「聯繫匯率之父」的稱譽,這緣於1983年他以Asian Monetary Monitor編輯的身份撰寫了一篇文章,提出聯匯的好處,同年港府亦決定把港元與美元掛鈎,至今依然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