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政經立立亂 國際銀行有排捱

自○八年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載浮載沉,無大起色,政經局勢動盪不休,跨國銀行既要面對嚴苛的監管,本業也是長期積弱,在央行濫印鈔票的低息壓力下,「百業之母」經營狀況早已風光不再,加上經濟低迷成常態,國際銀行業的艱困日子只怕揮之不去。

剛派成績表的滙控季績遠遜預期,第三季度稅前溢利僅八點四億美元,大跌八成六,亞洲區貢獻達三十六點六億美元,可見拉上補下,填補其他地區虧損的情況嚴重。不過,跨國銀行苦況並非滙控獨有,早前渣打業績一樣不濟,季度成績也是遠低於估計,前景不被看好,更遭投行狂踩。

事實上,跨國銀行經歷金融海嘯衝擊後元氣大傷,實力早已今非昔比,經營環境極為困難,不但營收失卻了增長動力,更甚的是全球央行量寬成癮,超低息環境無限延長,長短期債券孳息愈趨貼近,以往銀行善於借長放短,藉長短期息差中套利的傳統賺錢伎倆遭受衝擊,短期內相信再也難以擔當生金蛋的角色。

另方面,經濟不景導致銀行難以開拓其他營收來源,在歐洲低息甚至負利率有可能成為長期措施下,銀行被迫把資本投向次級甚至劣質資產,時間長了,資產質素轉差,劣幣驅逐良幣之下,為未來埋下的計時炸彈,隨時引發另一次危機。回看○八年美國次按引爆全球危機,禍根的始作俑者,正是大型銀行包裝的「有毒資產」,導致數以千億美元計的損失,須由歐美國家納稅人埋單。

事實上,歐美政府為平息民怨,防範金融危機重臨,近年不斷收緊銀行金融監管,大力打擊操控利率及協助洗黑錢等,更頻頻向各大銀行開出天價罰單作為和解代價。較早前德意志銀行遭美國司法部開出一百四十億美元罰款,雖未有最終定案,但股價跌至廿年新低,嘗盡苦頭。

近幾年,國際銀行業無不草木皆兵,人人自危,在收縮非核心業務的同時,反而大肆擴充法規部,大量增聘以應付來自政府及客戶的集體索償,經營成本相應激增不在話下,銀行高層成為眾矢之的,引發管治危機,部分更抱持少做少錯,生意也是愈做愈縮。

全球經濟氣候進入漫長寒冬,動盪而缺乏增長,金融市場風險與回報不成正比,屋漏偏逢連夜雨,國際銀行還面對嚴苛監管,輝煌日子已成為歷史,業務能夠不惡化已屬萬幸,復甦成為可望不可即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