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早前公布,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6.7%,增速與首兩季相同,亦合乎市場預期。八月份工業總產值亦創五個月以來新高,市場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向下調整勢頭已初步喘定,但筆者對此看法有所保留。
中國新增貸款由七月份約4,636億元人民幣,急升至八月份約9,490億元人民幣,升幅達1.05倍,大部分新增貸款流向從事基建的國有企業和房貸市場。單看今年首八個月國內基建總投資額已達1.15萬億元人民幣,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7.5%。同時,八月份新增貸款中,70.6%(即6,700億元人民幣)流向樓按。這些數字帶來兩個重要啟示。
首先,中國為求達全年6.5至7.0%的年增長率,不惜重蹈過往透過擴張信貸流向基建,帶動增長,這反映中央領導未能真正脫離以往以信貸、基建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模式,在現時的低息環境下,短期仍可作維持增長,但長期而言,不但不能奏效,更為金融市場帶來更大隱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十月發表的中國經濟年度評估報告指,中國的非金融國有企業的貸款佔銀行總貸款一半,但產出僅佔工業總產出五分之一,這表明沒有生產和盈利能力的國企仍未關閉,甚至仍續獲信貸,把信貸流向效率偏低的國企和基建投資,只會令信貸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不斷向上,此比率自○八年的125%不斷攀升,估計到今年年底見253%。
這意味中國經濟要利用更多信貸才能製造一單位的GDP,投資效率不斷下滑,當國企未能如期還債,只會引發金融市場不穩定性。
當大部分新增貸款流向樓按,加上低息環境下,短期樓市必活躍,樓價上升帶來的「財富效應」(Wealth Effect)也必然為停滯經濟帶來一點穩定作用,但流向樓市的信貸對工業和服務業帶來的生產力提升十分有限,重要的是一個經濟長遠增長,最終取決於資金能否投入能提升生產力的環節,如教育、在職培訓和科研範疇。
中國要擺脫中長期經濟增長隱憂,就必要放棄設定短期增長目標,盡快切實執行增長模式的改革,寧可接受短期較低的增長,停止向經營狀況不佳的企業和投資項目放貸。將資金流向可提升生產力環節,這才能夠保證中國長期增長動力。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包括中國經濟政策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