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國博弈掀波動 各方避險考功夫

上周末,石油輸出國組織經過十多小時的馬拉松式會談後,仍未能就如何執行減產方案達成一致,結果雖是市場預期之內,卻也反映出談判的艱難程度,看來在下月底的油組會議前,國際油價還有一番動盪。

原油堪稱是工業血液,既是能源,更涉數萬種化工產品,價格變動牽連甚廣。近月產油國為穩定價格而商議聯手減產,可惜各國同床異夢勾心鬥角,令油價隨消息上下起舞,對環球能源及工業政策影響深遠,亦令業務與油價息息相關的大企業心驚膽跳。

早前,油組向俄羅斯提出,油組成員國願意從峰值減產百分之四,但俄羅斯卻只願意在目前水平凍產而非減產。近日,伊拉克和伊朗則不斷「扭計」,時而提出豁免減產,時而質疑產油數據,動搖了市場信心,期油價格亦回落至五十美元以下。其實,最讓市場擔心的是,即使各方達成減產協議,有助紓緩原油供大於求的局面,但對削減庫存幫助不大。若油組明年不繼續採取行動,油價只能跌多升少了。

產油國之間各懷鬼胎,是自一四年原油市場冧價以來持續上演的戲碼,亦是難以達成減產的主因,既怕對手乘機搶市佔,又怕油價低殘打擊財政收入。而虎視眈眈的美國更是減產協議最大障礙。過去五年,美國油產增長驚人,在原油市場威脅沙特、俄羅斯地位,即使油組落實減產,美國油企便會趁機增產,坐享其利,市場若將油價回升的希望寄託在減產上,無疑是自欺欺人。

短期內,油價相信難現曙光,石油市場結構早已生變,油組走向鬆散,一眾產油國元氣大傷,沙特更是痛定思痛,鋪路經濟「轉型」。與此同時,低油價亦讓中國得以加快建立戰略儲備,一方面有利於紓緩日後高油價的衝擊,另方面亦配合以人民幣定價原油期貨的推出計劃,以便重塑國際定價體系。

低油價對企業而言,更是榮辱互見,一方面市場波動為商品貿易商創造了有利可圖的交易機會,利用不同時點及地區的價差而賺個盆滿缽滿。另方面,一眾油企不斷收縮戰線,紛紛為早年的併購減值,並縮減資本開支。悲哀的是,部分航空公司等用油大戶不但未能享受低油價的好處,反要為早年高油價支付高昂的對沖成本。

無可否認,油價持續低企影響巨大,所涉因素複雜多變,惟可以肯定的是,價格波動才是永恒,如何在風浪中避險甚或壯大,對各個相關實體均是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