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銀行業左右復甦

對美國而言,商業銀行體系復甦至關重要。銀行業經歷重大債務危機後,內部體系往往持續錄得重大損失,銀行業須補充資本及逐步擴充資產。有關步驟需時,因為銀行業要整頓資產負債狀況,亦要慢慢恢復借貸信心。借款人亦面對類似情況,家庭和企業都須整頓資產負債狀況後,才可恢復至危機前的借款水平。

英美危機成因各異

目前,雖然利率仍處於很低水平,營商環境亦受到更多規管和限制,但美國銀行業已妥善部署,恢復正常的增長步伐可期,相比之下,英國、日本和歐元區的銀行業,則仍處於早期的復甦階段。然而,要確保持續復甦的趨勢,必須讓商業銀行體系得以擴張或復甦,而非單靠中央銀行買債、擴大資產規模又或減息。

於一九二九年六月至三三年六月,美國M2貨幣供應減少34%,私人借貸大跌45%,期內存款同時下跌28%。直至一九三六年六月M2回升44%;銀行業對私人經濟體的貸款,不但沒有回升,甚至進一步下跌4.2%。當時銀行業資產擴張,主要是所持的美國國庫債券大升98%,實際上是貸款予政府以支付當年的「羅斯福新政」(The New Deal),而不是借錢給政府以外的借款人。

美國聯儲局自○八年十一月起推行量化寬鬆政策(QE),並於一四年十月完成資產購買計劃。因此,商業銀行在○八至一一年的總資產沒有收縮,因為新增的儲備抵銷了向私人經濟體貸款的減幅。一一年起,銀行業恢復向私人板塊的貸款。聯儲局通過推行QE,確保商業銀行的資產在○八至一四年期間沒有收縮,避免重蹈一九二九至三三年大蕭條的覆轍。

英美兩地銀行業界的最大分別,在於對私人板塊貸款的取向。雖然英國銀行業在危機早期仍會服務影子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借款人,但由一一年開始,英國監管機構實施「新」貸款的承擔準則,並提升資本充足率的要求。由於英國銀行業毋須強制地執行「系統性」全面補充資本,故需要較長時間,才可再度擴大貸款組合。

日私人信貸額大增

雖然日本自一九九八年後,亦經歷類似美國銀行私人經濟體信貸收縮的情況,但自全球金融危機後,復甦步伐非常緩慢。自○七至一三年三月日本央行開始推出QE的八年間,政府透過QE增持政府債券,而私人信貸額由448萬億日圓升至505萬億日圓,增幅達12.7%。

歐洲央行過往拒絕透過QE擴大銀行資產負債表,直至一五年三月才有所改變,歐洲央行引入QE時倣效日本央行,近乎所有證券都只向銀行(而非銀行業以外的機構)購入,嚴重削弱擴張計劃的成效。因此,商業銀行的資產在○八年六月至一四年十二月幾近沒有增長。幸好自一五年一月後存款開始迅速增長,按年增幅約4至5%。如果整個銀行業的資產可以維持上述增長趨勢,將有利歐元區復甦前景。

祈連活(John Greenwood)

祈連活(John Greenwood)為景順集團首席經濟師,亦從1998年起獲委任為香港外匯基金貨幣發行委員會的委員。祈連活最為港人熟悉的是其「聯繫匯率之父」的稱譽,這緣於1983年他以Asian Monetary Monitor編輯的身份撰寫了一篇文章,提出聯匯的好處,同年港府亦決定把港元與美元掛鈎,至今依然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