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港FinTech穩中求進

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一日千里,不同付款方式已在市場搶灘,尤其內地網上和手機支付比香港更普及,所以不少意見表示,擔心香港在金融科技上落後世界潮流,有意見認為監管機構對科技態度保守,引進新科技時進展緩慢,這種保守態度扼殺金融科技發展。

平衡風險引新措施

從業界和使用者的角度看,這個批評或許是對,理由是金融科技前線人員看到科技的好處;在科技專業的角度看,所謂風險若是科技上的,那麼都可解決和控制,可是從金融監管的角度看,新科技僅為載體,新科技不會改變金融風險的本質,甚至新科技可將金融風險倍增,產生新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如外國有虛擬交易平台結業、眾籌平台倒閉等。

香港過去數十年來在金融發展上的努力,實是得力於制度堅實,才可有今天的成績。香港沒有條件胡亂開放金融科技使用,所以監管當局引入金融科技時的保守,在香港也有實際考慮的因素。

儘管監管機構在引入金融科技上要小心,但這不代表香港不需要金融科技。金管局早前宣布推出兩項促進金融科技的措施,分別是成立「金融科技創新中心」及推出銀行的「金融科技監管沙盒」監管機制(Sand Box,簡稱「沙盒」)。

配合監管增認受性

金融科技創新中心由金管局轄下金融科技促進辦公室,夥拍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共同成立。由應科院作出軟、硬件設備和技術支援,用以模擬、比較和分析不同金融科技服務和產品,目的是為業界提供金融科技技術測試,在一些應用在金融科技上的領域諸如流動支付、機械人技術、語音、指紋、生物認證上作試驗,結合了監管和金融科技,令業界的金融科技可配合監管要求,有助金融科技的認可供市場使用。

「沙盒」三贏推動實行

至於「沙盒」則是一種較新的監管安排,顧名思義,就是以沙盤演算方式來作出評估,目的是透過彈性測試安排,讓銀行在正式推出新金融科技服務前,可以不用完全符合監管要求,便能作用戶測試來收集真實數據和意見,讓銀行可按真實數據去改良金融科技服務。

銀行實行「沙盒」,一方面因不需要完全符合監管要求,自然可更快推出新金融科技服務,有助金融科技發展;另一方面,亦可讓金融科技服務更切合客戶需要;三來因有先行計劃和經驗,會減低正式推出金融科技服務時的風險,可說是三贏的措施。

當然,沙盒不用完全符合監管要求,這不代表在沙盒測試中銀行不用做好風險管理,因為測試的是真正交易,銀行還是要實施一定的措施保障客戶。至於如何挑選測試客戶,遇到問題時的善後安排,一些監控細節,銀行更不可以掉以輕心。

蘇偉文

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院長,主要研究興趣為國際金融、金融市場及公司管治,在國際著名財務會議及期刊已發表多篇論文,並著有多本作品。

作者:蘇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