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中國推動經濟代價重

一連兩日的浙江杭州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圓滿結束,國家主席以題為「中國發展新起點 全球發展新藍圖」致開幕詞指出,○八年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走到一個關鍵時刻。主要經濟體進入高齡化社會,人口增長率下降,面臨增長動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場動盪、國際貿易和投資持續低迷等多重風險和挑戰。因此,峰會集中討論如何具體協調各國政策,讓世界經濟走上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和發展。

他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推動創新發展、完善全球經濟治理,以及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很明顯,中國希望透過G20峰會凸顯一個冒起大國的領導地位,這意味中國願意作出努力為全球帶來長遠、平衡、包容和可持續的發展。中國的表態,對內地中長期經濟發展有一定啟示。

壞帳高影響金融體系

首先,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為避免國外對中國「輸出過剩產能」的詬病,中國將進一步收縮產能,鋼鐵、水泥業必然首當其衝,合併甚至倒閉在所難免,下崗問題亦無可避免。更嚴重的是,這些合併或倒閉的企業,一方面不可能再向銀行舉債,亦極不可能如數向銀行償還舊債,銀行面對的壞帳風險將進一步被推高。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建行、工行、農行和中行)上半年已撇除壞帳達1,303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攀升44%,更值得關注的是,銀行平均壞帳撥備率由一三年的290%大幅下滑至170%,雖然仍然高於最低要求的150%,但反映銀行處理急速上升的壞帳的能力大不如前。

出口失色 財政添壓

此外,要達致可持續發展,中國不但要與全球各國互相協調、磋商和執行各項全球環境政策,也不能避免在生產和出口產品方面符合國際環保標準,此舉必然推高內地產品的生產成本,令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進一步削弱,令近年增長放緩的出口增添壓力。

再者,要達致包容性增長(即增長能較平均及廣泛惠及各收入層),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面對收入嚴重不均(堅尼系數高達約0.5),中國不得不增加對下崗、低收入住戶及貧困地區的財政支援,而這些支援並非一次性的,對中國中長線的財政壓力絕對不可小覷。

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舉足輕重,已是不爭的事實,但要擔當全球經濟的協調者和推動者的角色,中國要負出的代價確實不輕。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包括中國經濟政策及發展。

作者:鄺志良